首页 理论教育 杭州市鼓励高学历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杭州市鼓励高学历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台《杭州市新引进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发放实施办法》,吸引高学历毕业生来杭就业创业。发布《2016年度杭州市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鼓励引导全民创业带动就业,成立省内首家“杭州市创业陪跑扶持基金会”,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就业创业认定和政策扶持,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9亿元,新增认定小微创业园6家。杭州市政府与国家外专局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建全国首个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

杭州市鼓励高学历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城乡就业】 深化落实“杭州就业创业新政27条”,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市区就业创业政策一体化相关问题的通知》(杭人社发〔2017〕329号)、《关于贯彻〈浙江省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实施办法〉的意见》(杭人社发〔2017〕275号),更新《市区享受灵活就业补助和社保补贴的岗位(工种)目录》,完善杭州市4.0版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修订《杭州市就业创业指数评价体系(试行)》,优化就业创业工作综合考评办法,引导各区、县(市)支持创业、提高就业质量。出台《杭州市成长型大学生创业企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优化大学生创业服务。出台《杭州市新引进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发放实施办法》,吸引高学历毕业生来杭就业创业。发布《2016年度杭州市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

鼓励引导全民创业带动就业,成立省内首家“杭州市创业陪跑扶持基金会”,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就业创业认定和政策扶持,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9亿元,新增认定小微创业园6家。转型升级网尚空间,搭建以“人才+资本”为特色的“互联网”创业平台。建设创业陪跑空间,打造杭州大众创业生态联盟基地。举办第五届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网络创业大赛,举行杭州众创大会,搭建创业赛会平台,促进投融资对接。杭州参赛项目《青团社》获“奇思妙想浙江行”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深入实施杭州大学生杰出人才培育计划,新增跨境电商创业实训项目,全市创业实训大学生4.89万人。全年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250个、1267万元;资助留学人员在杭创新创业项目54个、1160万元;全市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561家、带动就业7412人。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9.71万人,接收高校毕业生7.9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0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净增41.8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全市就业技能培训1.43万人,创业培训1.11万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培训3.23万人。发放2409家企业稳岗补贴4.03亿元,惠及职工52.76万人。

社会保险参保情况】 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83.45万人、897.53万人、462.44万人、390.73万人、416.01万人,比上年末分别新增参保50.94万人、56.9万人、34.03万人、41.4万人、41.85万人,全市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98%以上。

【社会保险政策】 修订《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杭政〔2017〕64号)、《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市区实施细则》(杭政办〔2017〕6号),出台《杭州市区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杭人社发〔2017〕288号)《关于萧山余杭富阳三区与主城区工伤保险一体化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杭人社发〔2017〕323号),萧山余杭富阳三区就业社保纳入市本级统筹。稳妥实施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市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全市126.2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53元,调整后主城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为2927.25元/月。调整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转保衔接政策。实现参保人员跨省异地住院医疗费直接结算,医保个人账户实行家庭共济。建立健全慢性病病种管理制度,高血压等16种疾病纳入慢性病门诊管理范围,规范慢性病长期处方管理,一次处方医保用药量由最多4周延长至最多12周。实施特殊药品大病保险,全年报销特殊药品大病保险2452人次4698.09万元。实施医疗救助,市本级救助医疗困难人员114万人次,困难基金支付2.35亿元。落实社保领域减负惠企供给侧改革要求,减征企业医保1个月,实施生育保险费率、失业保险费率临时性下调,全年为企业减负36.38亿元。

【社会保险经办管理】 推进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工作,杭州市医保接入全国联网系统,省外5429家定点医疗机构、715个统筹区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保障全市900余万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需求。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建立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动态管理机制,参保登记率达到100%“全民”目标。完成基层社保服务综合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和标准体系建立,建设街道(乡镇)人力社保站样板窗口15个。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开展社保基金疑点信息核查,防控社保基金运行风险。推进实施医保总额预算付费制度,开展医保定点医药协议管理,完善医保智能监管平台,加强对医疗服务异常信息的实时监控,开展定点医药机构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第三方审计,持续规范医保“两定”机构服务行为。

【人才引进与开发】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市委〔2017〕19号)和《杭州市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实施细则》(杭人社发〔2017〕240号),提出“全球聚才十条”、“开放育才六条”等政策。编制发布《杭州市2017年度“1+6”产业国际化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杭州市政府与国家外专局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建全国首个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开展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工作,至年末全市认定高层次人才1958人。举办首届杭州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展和人力资源服务和产品创新分享会,承办2017中国(浙江)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组织开展新一轮市全球引才“521”计划第二批遴选工作,55人入选。举办“创客天下·2017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遴选引进世界各地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达成合作意向45项。举办“2017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新增外籍(非华裔)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洽谈,举行“创新与未来产业”杭州论坛,大会签约项目206个,签约金额29.3亿元。征集470个海外人才和项目需求,组织20余家引才单位分别前往美国、欧洲等地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洽谈活动,达成合作意向100余个。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城市榜首。

【专业技术和留学人员管理】 1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4人入选“省千人计划”。选拔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016—2020)第一层次培养人选50名、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50名、第三层次培养人选505名,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34名,选派15人赴美国参加“信息(智慧)经济产业创新与发展”短期培训,结合杭州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选聘钱江特聘专家30名。新增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3家,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69人。加强职称管理服务,推进职称改革,制定《杭州市县及以下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条件(试行)》,对全市纳入岗位管理的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实行评聘结合。拓展“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干线”平台服务功能,平台注册单位1.2万余家、学员68万余人,资助市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项目35个、资金50万元。评审资助54个留学人员在杭创新创业项目1160万元,4人入选“2017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获资助110万元,1人入选“2017年度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获资助30万元,7个项目入选2017年度省“钱江人才计划”D类项目择优资助、获资助35万元。

【职业能力建设】 实施培育“杭州工匠”行动计划(2016—2020),全年培养高技能人才3.99万人,组织首个“杭州工匠”培训团22人赴德国开展现代制造技术培训项目,17人分别赴德国、英国、美国参加“金蓝领”出国(境)培训。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新认定市首席技师20名、市技术能手69名、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5家、市技师工作站4家。做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工作,70名技能人才被认定为C、D、E类高层次人才。修订《杭州市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杭州市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办法》,全年评价企业技能人才1.06万人次。组织各类市区级技能竞赛163场、带动岗位练兵38.7万人次。杭州参赛选手蒋应成、王芹分别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金牌和美发项目优胜奖。推进技工院校试点建立新型学徒制,杭州技师学院获批建设全省首个职业训练院。

【国外智力引进】 实施杭州市“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实施意见(2016—2020),全年引进资助国外智力项目229个,其中高端年薪项目23个。杭州市政府与国家外国专家局签署合作备忘录,杭州列入高端外国专家“一卡通”试点城市。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许可服务窗口延伸至各区、县(市),至年末,全市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证3900余件。全年引进外籍人才6150名,同比增长10.6%。连续7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公务员管理】 全市组织招录公务员949人。创新公务员引才育才,针对偏远地区乡镇设置岗位面向本地生源或本地户籍招考,建立面试基地,在全国“双一流”大学开展选调生招考,开展新录用公务员接访、走访、暗访“三访”集训。出台《杭州市公务员行为守则》,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职级制度平稳落地,公安警务序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围绕G20峰会保障工作圆心,评选市直单位、区(县、市)、基层站所3个层面“十佳公务员”各10人,评选市“最美公务员”105人。开发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公务员管理工作网络化。扎实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干部学习新干线”移动平台上线。举办“公务员知识大讲堂”4期,开展市直公务员任职培训、处级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年度考核基本称职及以下、基本素质培训等四类培训,952人参训。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招聘引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646人。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招聘,实施高层次、紧缺专业技术岗位自主招聘和市属事业单位管理类、通用专业技术类岗位统一招聘,组织市属事业单位统一招聘考试2次,全年公开招聘1486人。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备案审核,引进高层次人才6人。出台《杭州市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专业人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工作改革。27人经省厅批准聘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按照能力、业绩、贡献等评判标准评审甄选专业技术三级岗50人、工勤技能一级岗1人。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办理离岗创业手续4人。

【工资福利】 稳慎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各项工资改革法官检察官工资制度改革、公安两个职务序列人民警察试点工资改革、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继续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出台完善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允许事业单位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单独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受益用于分配等项目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加大对部分群体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制定办法对儿科、护理、精神卫生等医护人员群体实施收入分配倾斜。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接收军转干部738名,其中计划安置568名、自主择业170名,计划安置基本实现当年接收、当年安置、当年培训。实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年审调整、医疗保障和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培训考试、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等工作,安置随调家属7人、随军家属249人。

【劳动关系】 开展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热爱企业“双爱”活动示范区创建,强化劳动关系工作机制。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全市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2.22万份,涵盖企业8.28万余家,覆盖职工320万余人。从2017年12月1日起,市区(不含临安区)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2010元,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18.4元。发布2017年杭州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养老护理员工资指导价位。市区全社会平均工资提高到61174元。区、县(市)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有序开展。劳动关系和谐指数全省第一,实现七连冠。

【劳动保障监察】 深化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两网化”管理,实施“杭州无欠薪”专项治理行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全年共监察检查用人单位17.5万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7184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62件,为2.68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待遇2亿余元。组织实施防范处置企业拖欠工资、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从事传销活动、快递行业、劳务派遣用工情况等专项检查7次。加快“智慧劳动监察”建设,在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劳动监察机构上线试运行“智慧劳动监察”信息系统,推动劳动监察信息数据整合和全域联动执法。

【调解仲裁】 推广调解、仲裁、监察“三位一体”一站式基层劳动关系综合协调服务平台模式,建立乡镇(街道)劳动纠纷多元化解平台22家。实施智慧调解工程,初步搭建乡镇(街道)劳动纠纷统一受理、联调联动、信息共享、协调办理的信息化平台。创新企业内部劳动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以企业调解组织、矛盾化解中心、“双爱”活动、职工之家为平台打造“四位一体”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建立市和区、县(市)两级仲裁委与人民法院的工作联系人制度,裁审衔接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0912件,结案率94.87%,其中调解结案7856件,裁决结案3056件,调解结案率72%。

【劳动保障电话咨询】 12333咨询服务整体划转12345市长公开电话。

【信息化建设】 推进“互联网+人社”行动,优化升级智慧就业、智慧监察、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信息系统,实时共享个人参保证明、养老金领取、医疗费用结算单等6类数据,推广运用电子社保卡、城乡居民医保支付宝续保缴费,实现证历本在医院换发,开展医保移动支付试点,在医保定点医药机构通过扫描二维码代替刷卡操作。搭建“互联网+”双创服务平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实现职称评审、项目申报、人才认定、购房申请、政策咨询等线上完成。全市110个事项在浙江政务服务网实现网上申请,21个事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

【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 建立与黔东南州、恩施州劳务协作工作机制和劳务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与恩施州签订《家政服务劳务对接扶贫行动协议》,帮助黔东南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协助建立对口地区劳务输出联络平台,黔东南州挂牌成立驻杭劳务工作站17个。组织191家企业赴黔东南州、恩施州举办招聘会11场、提供就业岗位2.12万个。

【获省级以上荣誉】

荣誉集体

1.省委、省政府表扬在全省党的十九大维稳安保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

杭州市人力社保局

2.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

杭州市人才服务局

下城区人力社保局

滨江区人力社保局

桐庐县人社局

临安区社会劳动保险办公室

3.省厅表扬人力社保系统在党的十九大维稳安排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杭州市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局

杭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

上城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江干区人力社保局

拱墅区企业退休人员服务中心

西湖区人力社保局

高新区(滨江)人力社保局

余杭区人力社保局

富阳区人力社保局

临安区人力社保局

桐庐县人力社保局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监察大队

4.2017年度全省人力社保系统信访维稳工作成绩突出单位

杭州市人力社保局

上城区人力社保局

临安区人力社保局

建德市人力社保局

5.2017年度全国就业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

6.2017年度全国社会保险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杭州市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局

7.2017年度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系统模范集体

下城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江干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余杭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富阳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8.2017年度全省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工作优秀单位

上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江干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拱墅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西湖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萧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余杭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9.2017年度全省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工作优秀派出庭(www.zuozong.com)

下城区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武林街道派出庭

拱墅区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祥符街道派出庭

西湖区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转塘街道派出庭

大江东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新湾街道派出庭

10.2016—2017年度省级“青年文明号”

富阳区社会保险管理中心服务大厅

11.全国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综合示范单位称号

西湖区转塘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

12.全国12333电话咨询服务示范单位

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咨询服务中心

荣誉个人

1.省委、省政府表扬在全省党的十九大维稳安

保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杭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徐天飞

杭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罗士匡

萧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陈钊娇

淳安县人力社保局郑志军

2.省厅表扬人力社保系统在党的十九大维稳

安排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杭州市人力社保局 秦 亮

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 梁 娟

上城区人力社保局潘晓雯 刘义莲 王 岩

下城区人力社保局范哲敏 龚艾青 姜维

江干区人力社保局方 芳 唐学基 张彬晨

拱墅区人力社保局朱海涛 李 梦 郑才岳

西湖区人力社保局邱少华 孙依莎

高新区(滨江)人力社保局何 俊 丁永芳 王立峰

萧山区人力社保局陈钊娇 干国峰 孔繁盛

余杭区人力社保局张 迪 张宇晓 戚艳梅

富阳区人力社保局丁中苏 孙申华 舒 清

临安区人力社保局柳闻霞 郑 斌 张 宇

桐庐县人力社保局汪 民 虞剑平 刘莉劳

淳安县人力社保局方玄琴 徐素琴 王鑫马

建德市人力社保局郑志安 钟浩清 陈卫国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社保局 张 蕾 柏惠瑛 富毅军

西湖风景名胜区人力社保局 方国兴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人力社保局 薛星楼

3.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

杭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支队长 何梅亮

杭州市人力社保局 余志新

上城区紫阳街道人力社保站 丛维维

江干区九堡街道人力社保站 莫丽娟

下城区人力社保局 吴志财

拱墅区人力社保局 王 婷

西湖区人力社保局 高海军

萧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孙利刚

桐庐县人力社保局 周政洪

淳安县人力社保局 徐亚平

建德市人力社保局 方 敏

西湖风景名胜区人力社保局 陆俊良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社会发展局 陈永江

4.2017年度全国就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 胡雁飞

5.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系统办案能手

杭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 徐春林

西湖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童卫民

建德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许宏德

6.2017年度全省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工作优秀个人

杭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罗士匡

高新区(滨江)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 周锦荣

富阳区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 李晓波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 梁宇栋

7.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

富阳区人力社保局 张月虹

(骆椿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