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门和珠海:新兴轨道交通枢纽

江门和珠海:新兴轨道交通枢纽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新江门站,将在2017年正式动工。种种迹象表明,距离中山数十千米以外的江门和珠海,轨道交通发展正在大提速。自2011年以来,中山对外交通的步伐正在加快。2016年7月底,中山港大桥新桥正式通车。其中一个活动是2016年11月18日,欧美同学会与中山市政府共同举办的“欧美同学会中山海归创投创业峰会”,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中山基地、海归创业学院正式在翠亨新区挂牌运营,并同步启动“千人计划中山行”活动。

江门和珠海:新兴轨道交通枢纽

2016年媒体报道:开工两年有余的深茂铁路江门段,2016年7月正式进入轨道铺设阶段。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新江门站,将在2017年正式动工。作为广珠城轨末端的珠海,早在2015年年底就已率先进入了高铁时代。

种种迹象表明,距离中山数十千米以外的江门和珠海,轨道交通发展正在大提速。

连接粤东粤西,辐射大西南,是历史赋予珠中江城市群的共同使命。广东省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山被确定为“珠西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一江之隔的江门则被确定为“珠西综合性交通枢纽”。同为“珠西枢纽”,中山该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优势?中山与江门,又当如何实现错位发展?

1.新的挑战

在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看来,中山正好处于珠江口东西南北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的利好其他城市难以复制。但中山要预防“起大早赶晚集”。如果不能把握机遇,中山有可能会沦为通道性城市。

自2011年以来,中山对外交通的步伐正在加快。

2011年正是辛亥革命一百年。2011年1月7日,广东省首条高等级城际高速铁路——广珠城际轨道正式通车,这意味着中山结束了“市无寸铁”的历史,借广珠城际轨道纳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市民乘坐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可在广州南站站内换乘广州地铁前往白云机场和广州火车站,也可以换乘武广客运专线,前往粤北、长沙、武汉等地,转乘贵广铁路、南广铁路通往西南地区。中山的生活半径从此起有了大的延伸。

2013年,中山出台的《中山港总体规划》提出逐步形成“一港(中山港)、五区(中山港区、马鞍港区、小榄港区、黄圃港区、神湾港区)”的港口布局。计划到2020年,形成各港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大中小泊位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港口,并逐步发展成为广东省重要港口。

十二五”时期,中山交通建设实现大提速大跨越,将全力打造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2012年至2016年,中山市投入超过250亿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广中江高速公路、深中通道中山侧连接线即中开高速中山段先行工程开工建设;建成沙古公路、福源路、中环路等一批高等级干线公路。“十三五”期间,中山将全力打造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包括参与或直接建设的高速公路有七条,包括深中通道、香海高速,第一期即将通车的广中江、中江高速延长线、南沙东延线、中开高速、东部外环和西部外环。另外,在港口航运建设方面,力争2017年动工建设中山港客运码头东移项目,实现中山前往香港等地的水路运距减少约20千米,以香港为目的地的航线时间将缩短半个多小时。

2016年7月底,中山港大桥新桥正式通车。中山港大桥连接着中山市民众、港口、火炬开发区等区镇,是省道S111中山段番中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中山与广州的重要通道之一。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无疑给了中山又一次向外延伸的便利。

大桥时代来了,坐落在珠江口的中山,更需看向更远的远方,在全球化的今天架起更多沟通之桥。

2016年10月12日,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字濠因《深中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的课题到中山开展前期调研。从2015年12月,深中通道正式获得国家批复建设开始,深圳创新资源向中山外溢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珠江东西两岸产业互补、科技创新合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中山而言,借助深圳在科技创新、产业资本等领域的优势,有助于加快推动以土地、劳动力为核心的要素驱动转向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通往珠江西岸的黄金走廊,将大幅扩大深圳发展腹地,有助于锻造更强大的发展引擎。

“十三五”期间,是中山城市化建设的深化攻坚期、经济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和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深中通道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抢抓机遇、集聚资源、整体谋划,通过深中系统比较研究来制定具有中山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助深中通道带来的“交通一体化”迈向“创新一体化”,推动全区由产业驱动的常规发展提升为创新驱动的跨越发展,对于中山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到2020年实现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中山与深圳在创新方面有共性更有差异。共性在于深中两地是国内较早就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不同的是,相比于深圳,中山人的稳健、城市的舒适、生活成本相对低等特质既是优势亦是劣势。稳健在创新上难免会保守,舒适难免会少了创新动力。大桥时代到来之际,中山更应有更宽广的胸怀,更大的格局。

著名学者周有光在《全球化时代世界观》中写道:“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跟过去不同,主要是: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过去的世界观没有看到整个世界,现在的世界观看到了整个世界。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价。”[1]

2016年中山举行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2016年11月18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与中山市政府共同举办的“欧美同学会中山海归创投创业峰会”,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中山基地、海归创业学院(广东中山)正式在翠亨新区挂牌运营,并同步启动“千人计划中山行”活动。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夏颖奇、欧美同学会海归创投联盟副会长叶东和以国家“千人计划”联谊会顾问胡建华为首的来自全国各地的23名“千人计划”专家应邀出席。

中共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兰生在会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夏颖奇时说:中山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实力靠前,曾被誉为“广东四小虎”。当时中山经济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济活跃,现有约三十多万个经济体,其中民营经济占了65%以上。二是体量不大,百亿以上的企业有一批,但以中小企业为主。三是相对稳定的配套环境。四是居民收入与村民之间的差距全国最小,比例是1.53:1。

前三十多年取得了不俗成绩,下一步如何办?

2016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珠西五市调研时强调:中山市要结合深中通道建成后自身区位的变化,提前谋划建设好向西向南的跨市连接道路,进一步完善珠江西岸交通网络体系。中山市要主动适应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变化,发挥好连接珠江东西两岸和粤西地区的枢纽作用,加快谋划建设向西向南的交通大通道及连通周边的骨干网络,加快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建设,更好的利用珠三角科技产业资源推动自身发展,进一步向西拓展发展空间。

广汉描绘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蓝图:跨越连接珠江东西岸的深中通道与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以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前海蛇口和南沙三大片区为依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泛珠三角地区将出现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

2008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教授常修泽在接受采访说,《发展纲要》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定位给五张牌。其中一张牌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这意味着珠三角承担着“门户”的双向任务——外面的人通过这个门户看里面,里面的人透过门户看外面。

中山在珠三角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之外,还有伟人故里这个独特的文化品牌。珠三角经济圈致力于打造成世界级的经济圈,中山的特殊性又将成就其“国际门户”的重要角色。

2.献计献策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2005年8月26日,正值其25岁的生日。

从1980年到2004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8%。“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推算,深圳GDP达到万亿元,需要占用全市90%的土地面积,耗用三倍于目前的水电和环境资源。”2005年,深圳市市长在两会上反思深圳高速增长背后的沉重代价,指出了深圳受到“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一是土地、空间有限,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00多平方千米,按照传统的速度模式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三是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深圳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这个问题引来当时各界的大讨论。

2014年12月22日,《深圳晚报》刊出了一篇《创新助深圳突破四个“难以为继”》的文章:回顾34年之路,不难发现,深圳惊人嬗变的背后是自主创新。创新,已沉淀为这座年轻城市的灵魂;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转型之要、竞争之本、动力之源。创新已逐步成为深圳经济升级的驱动力。1992年前后,当“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势头正旺时,深圳开始把高新技术产业定位成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1994年,深圳率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无形资产评估、企业技术保护、技术入股、技术分红、创业投资等内容的法规,鼓励和保护企业自主创新;1999年,国务院批准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2004年,深圳颁布《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鼓励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深圳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数十个有关鼓励自主创新的规范性文件,成为深圳科技产业由制造走向创造的重要推手,使深圳创造出了许多令人骄傲的全球第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6年12月21日上午,中山市第十四次党的代表大会开幕。中共中山市委书记陈如桂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中山面临着:一是以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专业镇竞争力下降,传统产业增速放缓;二是以土地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土地使用粗放、低效开发比较突出;三是以镇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难以为继,对高端要素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四是以现有城镇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难以为继,城镇建设“摊小饼”、资源利用碎片化有待克服的四个“难以为继”的挑战。

未来五年,中山的路又该如何走?

这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中山发展新路径: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和美宜居城市发展目标,要走好未来五年中山路需牢牢把握发展“四大定位”:按照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对中山提出的要求,加快建设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要突出抓好两条主线:一是坚持创新驱动,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引领发展;二是持续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建设健康城市。要着力营造三个环境:一是营造整洁、畅顺、绿色、安全的城市环境;二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三是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

围绕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中山将着力推动“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做强创新主体,构筑创新载体,培育创新业态,集聚创新资源。到2020年,全市超千亿级产业集群4个,超百亿级企业10家以上,超500亿级企业取得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高标准建设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培育创新业态: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科技、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力争“十三五”时期培养引进超50个创新创业科研团队、50名领军人才、1000名高端人才。

二是推进全市资源统筹,加快实现协同发展、集约发展。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做实组团式发展模式,整合利用要素资源,构建“一中心、四组团”差异化发展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优化保障重大产业平台用地;(www.zuozong.com)

三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优化市域交通布局,优化交通发展方式,推进深中通道、建设高铁、城轨、地铁、轻轨四位一体”的换乘中心;加快建设中山港新客运码头。

四是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要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五是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改革;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

六是推进绿色中山建设,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七是推进社会建设,有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八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文化惠民水平,厚植文化底蕴。

2017年1月11日,中共中山市市委书记陈如桂先后参加了中山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综合一组分组讨论、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代表团分组审议。中山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围绕推进组团式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建设翠亨新区、打造特色小镇、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支持实体经济、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等,纷纷对中山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

中山自身有很多优势,比如民风淳朴、务实包容;产业基础好、实体经济扎实;市场机制完善、民营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宜居,既体现在生态环境上,也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上,老百姓有较强的幸福感。区位优势方面,中山地处珠三角的几何中心,交通方便。今后一个时期,中山将一手抓创新驱动,立足高新、高端、高质、高效,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引领发展;一手抓持续提升城市宜居环境,从宜居城市跨入健康城市,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创建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在创新方面,中山市人大代表、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中林认为,大企业、大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桥头堡,而培育大企业、大产业,政府政策支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研发投入。2016年华为产值5000多亿元,研发投入600多亿元,占比10%以上。中山企业创新研发的投入还差很远,通宇通讯2016年的创新研发投入占总产值56%,在中山企业中属于中等偏上。中山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低,或者说企业对创新重视不够,很大程度取决于项目本身,项目档次不够,研发投入肯定少。中山企业在今后五年以及更长发展时期内,将充分抓住交通发展尤其是高铁、深中通道的便利,从深圳引进更多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和项目;同时,也应鼓励中山企业走出去,并购优质企业和项目。中山市政协委员、东方晨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启均说,过去我们的创新模式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企业自发的创新,二是政府主导的创新。企业自发式创新,很容易变成为创新而创新,没有全局性。在经济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方面要用各种方式驱动企业创新,另一方面要转变思路,向全球主动出击、精准对接,提高技术、项目引进的效率。黄启均建议,全市可组建一个协同创新的公共平台,统筹创新资源,也可以考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科技前哨站,瞄准大项目、高端技术,主动对接。

2017年1月12日下午,中山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代表团分组审议在中山市委党校继续进行中。

中山市人大代表、广东德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应感慨:自中山迈入高铁时代以来,明显感到中山这座城市的框架一下子拉大了。以前从中山去上海,坐飞机、乘高铁都要到广州去转乘,很麻烦,将来直接从中山站坐高铁到上海就方便多了。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赋予中山“四个定位”,就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而言,张启应说,在德国他发现,一个地方要发展大产业,少不了两个条件:一是有好的企业在这里,二是有好的大学作支撑。中山要发展高端制造业,首先要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同时还要有一流的研究机构或大学。相信随着高铁、高速等大交通的完善,中山可以更好地利用好周边大城市的资源,促进大产业所需的资源集聚。

现代交通体系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未来中山将全力构建大交通格局,打造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与广州联系,谋划建设半小时直达广州的地铁;加强与深圳联系,争取开通至深圳机场、前海自贸区及香港的港口客运直航;继开通北京、上海、长沙、贵阳、桂林等方向的高铁后,继续争取开通直达湛江、海南与汕头、福建方向的高铁;加快建设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城市轻轨系统。通过大交通体系的建设,承接好广州、深圳及香港、澳门高端产业、高端服务的辐射带动,中山可望迎来腾飞。

附录: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部分大事记:

1.1981年8月,中山横门水道中部的中山港动工兴建。

2.1984年5月7日,国务院批准中山港为对外开放口岸,港口建设转入全面施工。1985年竣工开港,中山的航运中心由石岐港向中山港转移。

3.1985年1月25日,岐江桥扩建工程竣工,桥面从11米扩宽至19米。

4.1991年3月28日,中山港特大桥正式开钻,1992年12月3日竣工,打通中山与番遇的公路通道。

5.1988年8月,岐江公路动工兴建,1991年9月全线通车。此后,该公路成为中山通往粤西地区的重要交通干道。

6.1992年4月,沙港公路动工兴建,1995年2月全线竣工通车。

7.1993年10月,阜港公路动工兴建,1995年11月通车。

8.1991年6月,南三公路动工,1994年2月全线竣工通车。

9.1993年6月,逸仙公路动工兴建,1994年7月全线竣工通车。

10.1992年建成105国道石岐过境线,1994年10月全线竣工通车。

11.1992年3月城桂公路动工兴建,1994年10月全线竣工通车。该公路是中山所有公路工程开挖工程量最大的项目。二期工程北接三乡沙岗,经三乡、坦洲两镇,与珠海大道相连接,路线走向为南北向,全长20.31千米。

12.至2005年,建成中江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中山段、城桂公路二期、外环路、神湾港、翠山公路,105国道扩宽为6车道。

13.2011年1月7日,广东省首条高等级城际高速铁路——广珠城际轨道正式通车,意味着中山结束了“市无寸铁”的历史,借广珠城际轨道被纳入全国高速铁路网。

14.2013年,中山出台《中山港总体规划》提出逐步形成“一港(中山港)、五区(中山港区、马鞍港区、小榄港区、黄圃港区、神湾港区)”的港口布局。计划到2020年,形成各港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大中小泊位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港口,并逐步发展成为广东省重要港口。

15.2016年4月广东省印发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山要打造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注释】

[1]周有光:《朝闻道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3月第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