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7日,首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以下简称中山论坛)举行,至2016年,中山论坛已成功走了十年。笔者有幸参与并见证十年来,中山论坛作为一个新型智库的成长和中山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6年11月6日,首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开幕,“抗击非典第一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来到中山,受到各界热烈欢迎。
钟南山表示:来考察后才了解到中山论坛议题还包括了健康科技产业、健康城市等内容,感觉中山论坛已跳出了一般的健康理念,话题涉及到药品、保健产品、健康城市、健康社区等概念。中山论坛探讨的话题始终扣住“以人为本”这个本质。其实,对于人来说,一切东西都要从人的健康出发,健康是最重要的,哪怕是千万、亿万富翁,如果没有了健康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这点上讲,中山论坛把握了最核心的东西。
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钟南山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经济环境。有了好的经济环境,才会有更多的人来投资,来这个地方发展。二是社会人文环境,比如安全性,必须适合人类发展。第三是具有健康的生存环境。比如SARS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从这三方面来说,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不仅仅关注健康科技产业,不仅仅关注产值的增加,不仅仅注重物质的东西,更多关注精神的东西。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的环境也非常重要。健康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规划等工作,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中山论坛应在公众中建立一个健康的科技平台,对“健康硅谷”的评价不单是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效益,不能以经济指标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应考虑人文的因素。要以中山论坛作为依托,提供新的理念给政府作参考。
首届中山论坛吸引了200多位健康产业CEO,1000多名海内外嘉宾出席了开幕式,约80位演讲嘉宾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在中山论坛的影响下,健康基地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入驻企业越来越多,社会资本越来越广泛。这些也为为健康基地开拓了发展新视野。
中山市历来重视健康医药产业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中山市就出台了市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7年中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中山又一个支柱产业。要求利用好国家健康基地这个国家级的“金字招牌”,跳出中山,用更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健康医药产业。2008年为加快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建设,将健康医药产业专项资金增加至每年3000万元。国务院发布的《规划纲要》,明确将健康产业列为中山市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2013年,中山市出台了《加快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通过行动计划,吸引企业及相关项目落户中山,促进企业并购重组,建立总部,以做强做大企业。
与此同时,中山论坛也不断升级。为了促进中国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国家卫生部和科技部批准,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于2007年正式设立“吴阶平医学奖”[3],授予在医药卫生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医学工作者,有中国医学界“诺贝尔奖”之称。2009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移师中山,与中山论坛联合举办,成功实现“坛奖合璧”。
2016年第十一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举行时,笔者与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共同策划了《一流平台引领健康产业跨越发展》《健康基地国际合作开启新篇章》《全球26个优质健康产业项目同台PK!》《全球视野下的中山健康产业新境界》四篇系列报道,对中山健康产业20多年来发展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
数据显示:中山论坛创办前,中山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不足100亿元,至2016年已达800亿元。其中2016年,健康基地实现科工贸总产值470亿元,占中山全市健康产业总产值60%以上。截止至2016年底,吴阶平医学奖组委会共评选出14位吴阶平医学奖获奖者,18位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吴阶平医学奖在促进中山健康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4年,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和中山市携手成立吴阶平健康产业投资基金。至2016年底,该基金在中山已经投资了六个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中山论坛十年来吸引了6000余名企业界领袖出席,促成一批又一批企业、风投基金落户健康基地合作联姻,引来腾飞基因、和博制药等近50个高端项目落户中山,形成“一基地三园区”的新格局。有力推动中山健康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016年,站在下一个十年的开端,中山论坛和中山健康产业该如何再创佳绩?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与现代化中医药学会国际协会荣誉会长、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秘书长任德权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畅想。(www.zuozong.com)
“吴阶平医学奖已经有十个年头,这一路走来确实非常不容易。当初我们的目标是把吴阶平医学奖办成中国的诺贝尔医学奖,说句实在话,现在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但是不管怎么样,如今这个奖已经站住了、发展了,而且影响越来越大。”韩启德在开幕式上发出感慨。他表示,吴阶平医学奖以后要办得更好,一定要起到引领作用,不能简单地追随。奖项不仅要评给已在医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更要挖掘那些虽然尚未被大家所认识但做出原始创新的医学工作者。希望吴阶平医学奖可以评出更多具有引领性的优秀人才。中山是一个开放和不断创新的城市,是一座宜居城市,一座令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如今中山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大健康产业上,将健康和发展紧紧结合起来,相信是非常有前途的。”
在2015年第十届中山论坛上,任德权“接棒”成为中山论坛组委会新任秘书长。他认为,中山论坛将步入新的黄金期,如今,东部有上海张江“药谷”,南部有广东中山健康基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两地都形成各自的特色:张江以生物医药科研开发为主体,中山则是创新健康医药成果的落地处。
事实上,在前进的道路上,中山健康产业基地比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走得更为艰辛。单从城市级别上看,上海是国内一线大城市,理所当然地占据优势;中山却是规模小得多的二三线城市,这导致在人才集聚方面中山比张江困难得多。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发展,任德权欣喜地看到,中山的国家健康基地发展得很好。
任德权说,中山的面积不能扩大,但影响却可以不断增强。2006年,中山的健康产业发展思路有了新的突破,开始举办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2009年与吴阶平医学奖开展战略合作,使该奖项长期落户中山。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十年树木”,如果把中山论坛比作树木,经过十年的成长,现在已经枝繁叶茂,结出了累累硕果。中山论坛将以超前思维和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为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提供智慧和力量。
早已进驻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的中智药业集团是中山论坛的受益企业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破壁饮片技术与应用重点研究室主任、中智药业集团副总经理成金乐认为:从2006年至今举办的十一届中山论坛使高端人才、创新团队、重点平台、创业项目等健康产业要素资源不断在中山集聚,已成为中山健康产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引领产业不断向高端化发展。中山论坛把许多高级人才、顶尖专家汇聚到中山,使本地企业有机会向业内专家学者请教交流,不仅开阔了本地企业视野,也为企业与国内外顶尖的医学专家、项目的合作搭建了平台。
目前,中山国家健康基地已建成涵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资本金融、孵化加速等全过程的产业创新体系。生物制药的创新产业链条比较长,以创新抗体药为例,包括药物靶点验证、抗体产生、筛选、人源化、工艺优化、临床前实验、临床试验、生产上市等环节。“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的属性,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并不看中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而是对于产业集聚、创新环境、服务平台、投资基金等配套环境要求非常高。
康方生物的四位创始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筹备创业时走过不少城市,也考察过很多地方,最终吸引他们落户国家健康基地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这里有非常好的配套环境”。
2012年落户国家健康基地后,康方建立了蛋白、单克隆抗体创新药研发平台。至2016年,这个平台已经完成了二十余项抗体新药的全程临床前研发工作。2015年,康方生物总裁夏瑜被认定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6年被认定为中山市“荣誉市民”。2016年,康方天成生物大分子药物中试研究服务平台建立,以2亿美元向全球制药巨头默沙东成功转让单抗新药研发成果。
中山国家健康基地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还会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调整运营模式,满足落户企业的需求。如果一家落户企业想开展新药研发工作,那么三千米范围内,健康基地园区就有药物筛选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蛋白抗体创新药研发、动物细胞学培养产品研究、临床数据统计等平台可以为它提供服务;企业到了中试阶段,园区同样可开展固体口服、冻干、小容量注射剂、制剂中试、抗体药中试等服务;检验检测环节,健康基地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广州医疗器械检验中心中山分中心、中山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中心以及正在组建的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中山分中心,这些平台带给企业的最大便利就是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而在成果转化、孵化加速等阶段,中山国家健康基地通过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渠道对接项目,通过与上市公司共建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项目孵化培育,在融资方面可以通过由政府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创投以及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多种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