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机制,通过自觉的改革,正确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和其他一切社会矛盾,实现制度创新,使自身不断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就是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征,是社会主义生命力之所在。它包含以下七点内容。
一是改革的目的。邓小平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13]用三句话概括: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是改革的性质。改革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绝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善、改良、改变具体制度增强根本制度的活力。所谓体制,就是具体的运作管理制度,有的是要改好,有的要改掉,换成新的具体制度(包括某些环节),并且在主体所有制地位不变条件下调整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我们党领导的改革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是改革的深层动因。确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以及与交换方式)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并作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动力。前一种矛盾是最基础的,后一种矛盾是前一种派生的,而生产力则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个基本矛盾同其他一切社会形态是一致的,也是推动社会自身发展的动能所在。社会主义社会并非脱离人类物质世界、以幻想为基础的社会,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一定要把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贯彻到底。
四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其他社会制度改革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矛盾性质。由于它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其基本矛盾的性质为非对抗性的,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要的一般不再是激烈的阶级对抗,而是在共同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只有在特殊情形下(如国外敌对势力插手、国内残余敌对势力捣乱以及对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等情况)才会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对此,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做过这样的论述,“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第一种是敌我之间的矛盾……第二种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它的发生不是由于阶级利害的根本冲突,而是由于正确意见与错误意见的矛盾,或者由于局部性质的利害矛盾。它的解决首先必须服从于对敌斗争的总的利益。人民内部的矛盾可以而且应该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获得解决,从而在新的条件下得到新的团结。”[14]当然,实际生活的情况是复杂的,可以互相交叉、互相转化,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够自觉地依靠自身的力量正确解决这些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实现自我革新、自我优化。(www.zuozong.com)
五是改革的演进。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中,不但有量变,而且有部分质变,到了一定的阶段还会有质变。所谓部分质变,是在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一些重要领域、重要形式发生根本的变化。比如,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但其实现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运行形式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如由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极其深刻的部分质变,这会触及诸多种深层次矛盾。所谓到一定阶段会发生质变,那是指重要发展阶段的演进,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演变为社会主义发达阶段,将来社会主义要进入共产主义阶段,就要发生全面的变革。但不管是部分质变还是特殊的质变,都不会采取激烈对抗的形式,不是由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在多数情况下是量变与部分质变的交叉。这些变化,都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六是改革的内容与形式。自我完善的基本形式是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包括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新确立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历史方位、改变和优化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分配方式、劳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管理体制以及上层建筑的一些制度和环节,如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卫生体制等等;同时,还包括生产力本身结构和管理形式的改革。总之,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是全面的改革。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形式都可以选择。从利益关系上说,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必然触及一部分由旧体制造成的既得利益者。所以,邓小平多次讲:“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5]在基本体制定型之后,还会继续改革。因为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层建筑的一些环节总是会出现新的不适应,需要不断优化、不断创新。这就是社会主义自我新陈代谢的机制。正如毛泽东所说:“人类还是在青年时代。人类将来要走的路,将比过去走过的路,不知要长远得多少倍。革新和守旧,先进和落后,积极和消极这类矛盾,都将不断地在不同条件下和各种不同的情况中出现。一切都将是这样:一个矛盾将导致另一个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16]今后还会有新的矛盾需要改革,而且每当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总会有一部分利益固化,有些人不想再前进,社会需要再完善。即使到共产主义社会,也还会存在这类矛盾,并推动社会前进。这就是自我完善的辩证法。
七是改革的特殊性。中国由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主要是改变旧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学来的,它的理论基础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平台,尚未得到实践检验的设想,从而建构了脱离现实生产力水平、死板僵化的体制。我国的改革对其在许多方面动了大手术,或者叫“脱胎换骨”的改造,带有革命性的转变。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17]。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