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认识的来龙去脉

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认识的来龙去脉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年的历史事实,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证明,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措施,而是反复出现的一个成长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看,改革开放乃是它直接的实践基础,一系列新的论点都是在这个伟大实践基础上提出并接受检验的。这一理论体系的深化,也必然与深化改革的实践共同构成认识的循环进程。

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认识的来龙去脉

恩格斯说过:“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3]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规律不能自身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4]我们认识改革——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规律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成不变的还是经常变革的?是一劳永逸的还是不断完善的?这个问题争论了100多年。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之后,渐渐地开始了两种模式之争。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由于当时尚无社会主义的实践,只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唯物辩证法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预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个论点应视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不断改革的思想萌芽,它涉及社会主义建立后还有没有矛盾的问题。列宁坚持了辩证法,在十月革命后,他针对有人认为新社会不再有矛盾的说法,明确回答:“极不确切。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6]在实践中,他认为社会主义建立后要实行一定的“改良主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7]继之,斯大林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他否认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变革:“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并不是变革的方式,而是以逐步变化的形式进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因为生产过程的社会性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8]”这种“完全适合论”影响了斯大林以后的几代苏联领导人,他们始终没有解决自身完善的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以“改革”为名,完全抛弃了社会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僵化模式的一种惩罚。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的弊端逐渐暴露,同时,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在此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在认识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就是克服把社会主义理想化、否定矛盾的观念,发展了矛盾的观点。他提出:“我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事物都有两面: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正因为是这样,我们才要进行改造,把坏的东西改造成为好的东西。”[9]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名著中,他做了高屋建瓴的理论概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又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它不是对抗性质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并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当作发展的动力”[10]。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这是一个崭新的论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经过30年的风风雨雨,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包括苏联的教训,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明确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11]的科学论断,又指出“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1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并把“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从根本上说,自我完善机制正是由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这就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形成全面改革的学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www.zuozong.com)

多年的历史事实,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证明,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措施,而是反复出现的一个成长规律。社会主义也同一切有机体一样,有一个新陈代谢的发育过程,也需要多次否定之否定才能成熟起来。我们应当视为改革——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客观规律。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看,改革开放乃是它直接的实践基础,一系列新的论点都是在这个伟大实践基础上提出并接受检验的。这一理论体系的深化,也必然与深化改革的实践共同构成认识的循环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