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慰问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摘要】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和软肋。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名校为核心,由两所或多所不同的学校组合成教育共同体的办学模式。梁溪区作为无锡市中心城区,是无锡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区。面对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校际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择校热”等难题,梁溪区从2016年8月开始,勇于创新、大胆尝试,首批开展了5个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梁溪教育的集团化办学之路,从举旗定向到立柱架梁,从星火燎原到全面开花,以教育集团的“齐头并进”逐渐托起了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构建了梁溪教育布局合理、优质均衡、开放融通的和谐生态,取得了很大成效。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背景介绍
教育是国计,教育是民生。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中央和省、市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梁溪区作为无锡市中心城区,是无锡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区域。但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依然明显,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亟待解决。校际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择校热”和“学区房”持续升温,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6年8月开始,梁溪区以“集团化办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努力办好每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为目标,以上海、杭州等地的经验为借鉴,开启了名校“集团化”办学改革的新征程。2017年7月,“梁溪区集团化办学”被省教育厅确定为2017年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8年7月,扩容组建13个教育集团,实现了全区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政府主导,保障集团化办学稳步推进
1.重视顶层设计。出台《梁溪区关于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对集团化办学进行整体规划和构建。各教育集团制定并优化办学章程,探索适合集团化办学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立集团党委(党总支)书记及总校长、副总校长、集团中层三级管理架构,推行总校长兼任成员校校长,在部分成员校增挂核心校分校的牌子,逐步实现集团党委(党总支)书记及总校长对集团内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建立完善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强指导、衔接与协调。完善教师交流机制,建立教师柔性流动目标管理制度和服务期考核制度,为优质师资共享打开“绿色通道”。
2.实行政策倾斜。为尽快缩小集团内各校在硬件指标上的差距,在基础建设、设施设备、经费安排上向集团校倾斜,以项目建设推动集团纵深发展。截至2019年底,累计投入集团项目经费500万元,为各教育集团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不断提升教育集团办学品位,13个教育集团围绕集团化背景下的管理信息化、智慧课堂、创客教育、课程开发、学生体质提升等方面进行项目设计。2017年,区政府专项设立梁溪区教育集团发展资金,拨付100万元用于集团考核,奖励先行试点的5个集团。
梁溪区召开集团化办学推进会(梁溪区教育局提供)
3.营造改革氛围。自集团化办学启动以来,积极开展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先后在市级及以上媒体刊登相关新闻报道20余篇,集团化办学成果和经验受到《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梁溪区集团化办学改革得到省、市委深改办肯定,江苏省委研究室《调查与研究》刊发调研报告《全方位优化资源布局,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梁溪区开展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二)紧扣优质共享,开辟集团化办学“梁溪路径”
紧紧围绕“输出”和“共享”两大主题,让新校站上“高位起点”、老校实现“弯道超车”、名校完成“重磅升级”,为全市乃至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集团化办学的“梁溪样本”。
1.整合共同愿景促进新跨越。各教育集团紧紧围绕“顺应教育规律、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挖掘集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优势、办学特色,提炼体现自身价值追求的集团办学核心理念。通德桥教育集团明确 “德才兼备,通达天下”的集团发展理念;南长实验教育集团形成“创造同伴成长的新教育”的办学愿景;凤翔教育集团致力打造“梁溪品牌、锡城著名、省内外有影响”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区域性教育集团;扬名教育集团自创“连横”模式,建立“去中心化”的片状管理网络,推进集团团队合作。
2.推进教研联动实现新提升。课堂教学研究是集团化办学的主体活动,也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核心。在集团化办学探索中,各教育集团联手统一教学常规,联动开展教研活动,联合实施质量调研,推动全区教研水平稳步提升。连元教育集团以备课为突破口,让“深度学习场”的集团教学主张落地生根;五爱教育集团迅速推广低年段“无级差学业评价”,形成集团共同教研追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依托省前瞻性教改项目开展全学科系列性研究,推进集团“大教研”,促进了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爱教育集团倡导低年段“无级差学业评价”(梁溪区教育局提供)
3.实施课程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行动,通过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各教育集团的社会影响力。南长街教育集团构建教学资料、专家资源、特色课程三个共享库,连元教育集团开发“慧学周”,东林中学教育集团启动“学问课堂”项目,崇宁路教育集团开展“问题领航 共建思维课堂”系列活动,五爱教育集团积极打造基于实证分析的诊断式教研样态。截至2019年底,全区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个、省教学成果奖7个,承担省级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4个。(www.zuozong.com)
连元教育集团打造“无边界课堂”和“无围墙学校”(梁溪区教育局提供)
(三)持续深化内涵,彰显集团化办学显著成果
1.提升办学水平,构筑质量高地。集团化办学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了教育教学品质。侨谊教育集团聚力中考学科质量调研,发挥总校侨谊实验中学的教育教学引领作用,带动三所成员校提升教学质量;崇宁路教育集团聚焦“立足学生本位,提升教学质量”,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学科教学研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五爱教育集团成员校梨庄实验小学在 “2017年度社会声誉及办学满意度调查”中综合满意度达97.13%。
通德桥教育集团“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专题观摩研讨会(梁溪区教育局提供)
2.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办学品位。按照推进“一个集团一个主打项目”的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深入研究、锐意创新。连元教育集团开展“走校串班”校际游学项目,推动集团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扬名教育集团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成立集团教师研修团队,促进专业成长;崇宁路教育集团依托市级品格提升项目,以诚信涵养学生公德;沁园教育集团以研究项目为载体提升集团办学质量;东林中学、东林小学、通德桥、五爱、扬名等教育集团与高校合作开发教科研项目,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集团化办学的理论支撑水平。
3.推进特色发展,激发办学活力。鼓励各教育集团不断强化成员校的文化特色,激发办学活力。凤翔教育集团重点开发省级特色课程并在成员校推广课程成果,形成集团特色;南长实验教育集团专注于STEM创客教育,打造集团品牌亮点;南长街教育集团的花园实验小学在省乒乓球锦标赛总决赛中获男子丙组团体冠军,举办了“全国乒乓文化巡展”;连元教育集团的广益中心小学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五星级先进集体、无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学校;连元教育集团的连元街小学、通德桥教育集团的南湖小学被评为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侨谊教育集团的广丰中学女足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大赛总决赛,代表无锡市参加省第十九届运动会青少年部足球比赛,均获冠军,先后有7人入选女足国少队。
广丰中学女足在省、市比赛中多次荣获冠军(梁溪区教育局提供)
三、经验启示
(一)注重顶层设计,从制度上突破编制、经费难题
以政府为主导,在顶层设计上为集团化办学“立柱架梁”,努力为集团化办学提供有力政策扶持、创设良好外部环境。从领导小组的组织建构,到出台集团化办学的管理制度,到发布集团化办学绩效督导和评估指南,再到协调解决校长职数设置、教师编制和福利待遇、学校办学经费等难题,充分体现政府大力发展集团化办学、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志和决心。
(二)坚持以文化引领发展,走特色文化融合之路
教育集团以共同的办学理念来统领工作,从精神、制度、载体、物质等多个层面,系统提升教育集团的文化品位,努力形成学校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构建“融合+特色”、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集团文化生态。建设教育集团的大平台,组织开展参观交流和校际游学活动,体验集团校特色课程,加强学校、班级、学生乃至家长间的交流,推动集团文化深度融合。
(三)扩大教师校际流动,实现集团教育资源整体提升
打破成员校之间的界限,采用“一体化师训战略”,组建教师学习联盟、教师训练营、青年社等共同体,构建“点线面”三维师训结构,打造集团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的加速器,实现教师素质均衡化发展。积极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相融合,采用多媒体、“云技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行“全学科、广覆盖、强互动”的精准教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同步提升。本着合理有序、均衡配置、盘活优化的原则,优化各校教师队伍结构,实现教师优质资源共享。探索建立较为完善的师资柔性流动工作制度,从管理干部、学科骨干、青年教师三个层面加强人才的轮岗交流力度,促进各校均衡健康发展。
(四)实行紧密型办学,推动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集团化办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名校资源效益最大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扩大化。采取“多法人协作式”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确保名校优质资源不因为“品牌扩张”而被“稀释”,成员校办学特色不因为“文化移植”而被“同化”。让龙头校格局放大,拓宽优质名校的发展空间,使其有更大的用武之地;让新建校传承基因,大大缩短新校的探索期,使其很快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让薄弱校改一所强一所,推动教育质量持续攀升,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得到广大群众的迅速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