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技术、制度与国运,

清代:技术、制度与国运,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约瑟难题”至今没有定论,彭慕兰在《大分流: 中国、欧洲与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中指出:“中国的技术发展依靠直觉和经验, 在早期因为人口优势处于领先, 但逐渐落后于欧洲依靠科学和实验的体系。中国和东亚国家普遍缺乏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商业投资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而欧洲科学上的突破, 并非单纯出于对真理的追求, 而是与军事技术的需求紧密相联。”

清代:技术、制度与国运,

李伯重教授在《技术与国运: 清代中国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关键问题》提到“1820 年时中国经济表现得极为出色, 占世界32.9%,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国家的GDP 所占世界GDP 的最大份额”。但“在1820 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 中国经济一直在衰落, 1913 年, 也就是清朝灭亡后两年, 中国GDP 在世界GDP 中的份额降到了9.1%, 1952 年下降到5.2%”。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重大技术革命? 这不仅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也是近200 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 探寻中华之崛起的动力所在。

“李约瑟难题”至今没有定论, 彭慕兰在《大分流: 中国、欧洲与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中指出:“中国的技术发展依靠直觉和经验, 在早期因为人口优势处于领先, 但逐渐落后于欧洲依靠科学和实验的体系。中国和东亚国家普遍缺乏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商业投资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而欧洲科学上的突破, 并非单纯出于对真理的追求, 而是与军事技术的需求紧密相联。”黄仁宇等人则认为制度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中国大历史》的序言中, 黄仁宇提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 近代中国没有通过有效的财税制度打开局面。赵鼎新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 认为即使明清时期江南有较高的生活水准, 但“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 科学方法极不发达; 最重要的是儒法合一的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 商人也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