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国家卫计委、农业部等14部委联合提出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将遏制细菌抗药性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农牧、医药、卫生、食品等各个环节“发力”,应对越来越紧迫的细菌抗药性挑战,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
行动计划比较清晰地绘制出有效遏制细菌抗药性的路线图,即人畜共治、医药同步、防控并举、全面推进。通过新药研发,强化人医、兽医临床用药技术能力等方式,保持和优化药物的有效性;通过抗药性监测、药物分类管理、临床用药管理等方式,控制抗药性的产生和蔓延;充分尊重抗药性产生和传递的自然规律,从畜牧、医药等各个链条环节,整合集成科技研发、监督管理、检验检测、技术培训、宣传引导等多种措施,构建多维度、多层面、多点位的立体协同体系,全面遏制细菌抗药性在人、畜等不同宿主间的产生、传播、跃升和重组。
对于兽医抗药性的遏制目标,具体讲应该是明确的监管和如何使高抗药性水平降下来,与人医、与国际发达国家抗药性控制接轨。在我国目前的抗药性水平下制定新的药敏试验标准,成本和工程巨大,而且提高临床剂量的毒副作用还需要重新评估。
在兽医抗药性监管方面,主体自然是农业部兽医局,需要监管与监测、防控密切结合,组成兽医、微生物学、流行病学、药物学、药理学、生态学、免疫学、生物制药、流通管理、生物统计、经济学、教育、传媒、信息化相结合的混合团队,分责合力,加强与人医、疾控系统的联动交流。由于兽医这一责任主体数量不足,赋权不充分,因此目前可以集团公司或规模化养殖场的负责人代为负责,养殖用药环节是控制抗药性的根本环节,应纳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业绩考核和企业风险评估考核。
养殖业是利用生态系统获得养殖效益,这决定了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考量,而它分散和开放格局决定了它的生态属性比医院更强。从规范角度看这是劣势,但从调控角度看,有更多的空间和技术手段,尤其目前抗药性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在兽医抗药性防控方面,应该发挥监测的调控作用,挖掘生态防控潜力,具体归纳为四个方面:
1.精准用药。抗生素的种类较多,给我们有序轮换用药提供了机会。通过抗药性监测的准确结果,指导区域性时段性统一有序地使用敏感抗生素,使其他抗生素有回复敏感的机会,必要时,通过监管部门和兽药企业采取一致行动。结合敏感的新兽药的使用,这一策略会更有效果。这其中不仅包括总体上统一轮换用药,也包括局部联合用药、阶段性禁用某一类抗生素。尽管这样还不合乎药典的规定,但是作为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已经是最规范的了。
2.微生态技术。抗药性本质是基因变异的生态选择,有药物的选择,也有微生物生态的选择,抗药性病原菌不一定是微生物生态中的优势者,健全的消化道、呼吸道菌群是遏制抗药性的重要屏障。目前,微生态制剂蜕化成为益生菌,局限为饲料添加剂目录中的几种,在实际使用中更集中到几种容易生产和储运的益生菌。功能泛泛的一种或组合的几种益生菌固然容易监测,但对消化道复杂的微生态的扰动是有限的。(www.zuozong.com)
对于当前面临的病原微生物复杂多样、抗药性基因丰度高、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紊乱的状况,需要针对性的策略,即病原微生物净化、抗药性基因丰度最低的肠道完整菌群作为接种物。符合这一要求的正是SPF鸡肠道菌群。种鸡产种蛋,集中在孵化场孵化,孵出的雏鸡进入商品鸡场饲养。孵化提供了一个隔离种鸡与商品鸡的机会,SPF鸡粪菌移植为刚出壳的无菌雏鸡接种了一套净化、低抗药性的完整肠道菌群,以此与商品鸡场的残留菌群渐进竞争,是快速安全降低抗药性的捷径。从商品鸡场的粪菌移植实验结果看,安全可靠,降低抗药性效果明显。这种方法也适用于种禽场的净化减抗。人医的粪菌移植成功地治愈克罗恩病也验证了这一思路。
3.噬菌体。噬菌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员,必然有其生态作用,与营养、免疫和理化因素一起雕琢菌群结构,甚至定点清除病原菌。严重的抗药性促使世界范围内正兴起噬菌体的研究和应用风潮。噬菌体必须与病原菌充分接触才能裂解,噬菌体与宿主菌之间又存在共进化的依存关系,所以它是降低抗药性的理想工具。
综合各国的应用情况,噬菌体在皮肤病、烧伤、水产养殖方面应用较为成熟。畜牧业可能在奶牛乳房炎、种禽场净化和雏鸡的孵化方面有大的应用潜力。在肠道保健方面研究还不成熟,因为肠道本身存在复杂的菌群和它们自己的噬菌体,这些与感染的病原菌和使用的噬菌体有交叉作用和稀释作用,但是降低病原菌一个数量级是肯定的结果,因此在集约化养殖的应激状态下,噬菌体的预防作用是可以预期的。
4.疫苗。尽管细菌的疫苗的特异性和保护率不高,但是针对特定区域流行菌株的疫苗仍然有特殊的预防作用。关键是免疫与病原菌的血清学监测要密切配合。
这四方面的生态防控措施可以协作增效,基础是系统细致的病原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监测的内容除了致病力外,要根据四种措施的使用情况针对性监测抗药性、噬菌体分型、血清分型,形成良性互动和封闭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