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三种新理论开宗明义,包括内生增长理论和演化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的速度由经济体系的内在因素决定,我们对此深表赞同。我们也赞同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rossman & Helpman,1990)以及罗默(Romer,1990)对这个理论所作的阐述:研究与开发工作所产出的新技术数量取决于技术积累的水平。
然而,他们认为,根据分配到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源数量的一个确定的、单调递增的函数,就可以大致估算技术进步的过程,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其实,如前所述,技术的发展不但是精心规划的研发活动的结果,而且是反复试错的结果,后者也同样重要。因此,技术进步的过程具有随机性,并且充满波折。就此而言,我们比较赞同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 Winter,1982)的演化理论,他们认为可以根据技术的概率分布为研发活动建立模型,描述各种新技术的产生。不过,他们假设研发活动的结果可以理解为从现有技术的概率分布中抽样,这一点与我们意见相左,因为真正的新技术也可能在研发活动之外出现。
我们还发现这种抽样并非完全是随机事件。其实,一个行业积累的技术能力水平越高,它选中更优技术的可能性就越高。纳尔逊和温特的仿真模型没有考虑到这种不同时期的相关性。而且,管理的才能和风格也会影响到技术的概率分布。我们在第5章和某些行业案例中曾经提出,日本的管理制度有助于解释这一点,例如管理者的职业背景偏重于技术和市场营销,以及管理者、工程师和工人之间的紧密沟通(这可以维持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
经济发展的过程涉及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结构和组织调整。有些行业还是朝阳产业,有的则已日薄西山。生命周期的模式显而易见——从婴幼期发展到成长期、成熟期,然后进入衰落期。尽管并非所有行业都遵循这种简化的模式,不同行业各个时期的时间长短也大相径庭。
在本书研究的各种行业当中,纺织业第一个进入成熟期,然后是钢铁工业和造船业,但是很难说它们是否已进入衰落期。汽车制造业以及电气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似乎接近成熟期,而制药业的成熟期似乎还没到。然而,在上述各行业内部,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在纺织业内部,尽管棉纺的生产水平已明显下降,但日本在某些高附加值的新型纺织产品方面仍然享有比较优势。在电气设备和电子工业内部,许多廉价家用电器的生产基地已经迁往国外,但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仍然留在国内。(www.zuozong.com)
因此,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确定模型来描述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似乎成效不大。一个行业进入某个特定时期之后,在条件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回到较早的时期。有些条件是外在形成的,例如,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和资源禀赋改变,导致国际比较优势出现变化,但是也有些条件是内在形成的,例如开发出新产品,找到新的生产、分配和营销方法等。
由此可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发展路径都不是大多数增长理论所设想的那种平衡或稳定增长的模式,内生增长理论也不例外,它认为所有行业都以相同的、恒定的速度增长。在现实生活中,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增长速度都在不断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只是缓慢地进行着。要为这样的增长过程建立模型,并考虑技术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变化,这仍是增长理论家的一项重任。
在行业内部,有些企业的市场份额在增加,有的则在流失;有企业入市,也有企业出局。增长过程必须伴随着市场竞争,如果失去这样的竞争动力,产业的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阻碍。此外,这种竞争从来都不是微观经济理论所描绘的那种完全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