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造纤维:从人造丝到尼龙

人造纤维:从人造丝到尼龙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探讨战时和战后的棉纺业发展情况之前,让我们简要讨论新兴的人造纤维与合成纤维(如尼龙)在日本的发展。此外,创造人造纤维的想法吸引了来自大学和企业的工程师的研究兴趣。截至1917年,其规模可与三井物产平分秋色。这种状况迫使他们自己进行实验,先是制造粘胶纤维,然后是细丝。这种情形与帝人公司人造丝业务的早期发展如出一辙。

人造纤维:从人造丝到尼龙

在探讨战时和战后的棉纺业发展情况之前,让我们简要讨论新兴的人造纤维(如人造丝)与合成纤维(如尼龙)在日本的发展。

尽管1884年法国已使用硝化纤维工艺开始生产人造纤维,但直到1892年英国人克罗斯(Cross)、贝文(Bevan)和比德尔(Beadle)发明粘胶纤维工艺,以及1904年科托兹公司(Courtaulds Ltd.)成功实现大规模生产后,这一行业才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几家欧美公司紧随其后,全球人造纤维产量迅速扩大――1910—1925年的15年间增产超过10倍,在接下来的15年中亦然。二战前,科托兹公司成为世界上利润最高的公司之一。这些收益应部分归功于科托兹与其他公司在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维持的国际卡特尔,还应归功于对技术进行专利保护。

日本在1905年开始进口人造丝(Rayon,科托兹公司使用这一词语是为了避免artificial silk这两个单词可能造成的负面印象)。1912—1925年,日本人造丝进口规模迅速扩大,其中有近40%来自科托兹公司。1919年,三井物产成为科托兹公司的代理商,1919—1923年间进口总量增长了13倍。[9]

科托兹公司人造丝业务的显著收益与人造丝的巨大市场潜力,吸引着日本企业家开始生产自己的人造丝产品。此外,创造人造纤维的想法吸引了来自大学和企业的工程师的研究兴趣。由铃木商店、三井和岩井商店(Iwai Shoten)等公司资助的一家企业,在1908年第一次用硝化纤维工艺进行生产尝试,但该企业无法生产出合适的产品。当它们发现大多数欧洲公司已经用粘胶纤维工艺替代这项工艺后,就取消了这个计划。

1909年前后,从东京大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久村诚太(Hisamura Seita)和羽田逸造(Hata Itsuzo),在铃木商店的资金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尝试。铃木商店(shoten在日文中是指商店或商人),最初是相当小的糖商,在1895年日本获得中日战争胜利而殖民中国台湾后开始扩张。它的管理者金子直吉(Kaneko Naokichi)成功垄断了中国台湾利润丰厚的樟脑业务,然后通过将利润再投资迅速扩大了业务。截至1917年,其规模可与三井物产平分秋色。金子在制造业和海运方面也大量投资,包括神户制钢所(Kobe Seikosho)、日本制粉公司(Nippon Seifun)、日本水泥公司(Nippon Cement)以及七十多家其他公司,形成了几乎与三井和三菱同样规模的大企业集团。虽然在1927年,关东大地震引起了金融恐慌,该集团也因此崩溃,但是金子的成就仍是空前的,许多他开创的公司存续至今。

帝人公司(Teijin,原为帝国人造绢丝公司,即Teikoku Jinzo Kenshi)就是1918年在久村和羽田技术开发努力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家公司。如上所述,科托兹和其他公司通过专利权牢牢地控制着技术,因此久村和羽田只能通过克罗斯1901年的研究论文、最新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少量简短的专利申请信息,来学习基本的人造丝技术。这种状况迫使他们自己进行实验,先是制造粘胶纤维,然后是细丝。尽管他们做出了几个产品,但质量不尽人意。细丝的强度、厚度和密度不均匀,而且非常不耐用。1917年,羽田去了欧洲,但再次因为严密的专利保护而一无所获。久村转去美国,发现在美国克利夫兰市有间人造丝工厂正在被拍卖,他作为意向买家参观了工厂。尽管最后没有买下工厂,但他在那里获得了工厂机器的清单,这些信息帮助他在日本建立了一家工厂并开始生产。不过,直到1923年他终于有能力从德国购买了一架纺丝机,工厂才开始平稳运营,并生产出优质产品。显然,日本的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但是,日本工程师和企业家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开发技术以赶上西方的竞争对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日窒财阀(第4章) 的创办人野口遵决定参与人造丝生产时,他用一百万日元的高价买下了德国格拉斯托夫公司(Glanzstoff)的所有技术。因为在那时,专利保护的国际共识已经随着德国在一战的战败而被打破。野口建立了旭化成公司(Asahi Kasei,旭化学制品公司,最初被称为旭绢织公司,即Asahi Kenshoku),他的日本工程师通过德国公司派来的顾问和访问德国的公司来学习技术。

三井物产作为科托兹的代表,清楚地知道人造丝市场的潜力。因此,在1926年,三井决定建立一家公司——东洋人造丝公司(现在的东丽集团),开始自己生产人造丝。三井不允许以三井命名该公司,这表明它对这项生意的风险还是有所顾虑。起初三井打算从科托兹和杜邦公司购买技术,但是由于价格高昂,因此最终决定从一家德国工程公司购买设备,并雇用了20名外国工程师开始生产。东丽的技术发展情况大致如此,既有内部开发也有外部引进,可以说处在帝人(主要开发国内技术)和旭化成(主要引进国外技术)之间。(www.zuozong.com)

在这三家公司之后,日本又成立了许多人造丝企业,大部分是作为棉纺企业的补充,包括由大日本纺织公司创立的日本人造丝公司(Nippon Rayon),由东洋纺创立的昭和人造丝公司(Showa Rayon)以及由仓敷纺织公司(Kurashiki Boseki)创立的仓敷人造丝公司(Kurashiki Rayon)。所有这些企业都从国外企业购买技术或设备。然而,很多情况下,日本工程师在吸收技术或解决引进技术存在的问题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帝人公司的日本工程师经常与设备制造商保持合作,也极为成功地改进了技术。因此帝人公司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与那些引进技术的竞争对手旗鼓相当。[10]

让我们将话题转向尼龙。众所周知,1935年杜邦公司的卡罗瑟斯(Carothers)发明了尼龙66,获得了专利权并在三年后开始生产。东丽立刻通过三井物产的纽约分部得到了一份样品并用硫酸溶解样品开始研究。因为专利保护,企业不得不自己努力制造合成聚酰胺,并用它制成纤维。这种情形与帝人公司人造丝业务的早期发展如出一辙。但是,当时日本的化学研究水平已经得到了提高。此外,由于政府预料一旦与美国及其他国家发生战争,进口原棉就会变得困难,因此政府非常支持人造丝的开发工作。

1941年,就在杜邦公司宣布发明尼龙的三年后,东丽完成了尼龙的基础研究并开始筹建一个生产尼龙6的小型工厂。工厂于1943年开始生产和销售主要用来制造渔网的尼龙。1946年,二战结束后,杜邦公司要求盟军总司令部对东丽的专利侵权行为进行调查,但盟军总司令部并未发现任何侵权证据,这证明东丽的尼龙技术是自主开发的(Toyo Rayon Kabushiki Kaisha,1954)。

正如第3章所述,1951年,东丽依然购买了专利。这里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尽管东丽有基础技术,但它还是希望获得杜邦公司在生产工艺、纺织工艺和染色工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事实上,在引入杜邦公司的技术后,东丽的产品有了显著的品质改进和成本降低。第二,东丽希望从美国制造商那里购买设备,而没有杜邦公司的批准,这些制造商不会把设备卖给东丽。第三,东丽担心不同国家专利制度的差异会使它的产品难以出口到这些国家。不管东丽给出上述原因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什么(Suzuki,1991),专利的获得明显有益于它迅速扩大生产,并使尼龙成为它最有利可图的业务。

日本开发合成纤维的过程中,东丽并非孤军奋战。1949年,当日本政府挑选行业实施“培育政策”时,生产维尼纶的仓敷人造丝公司,被指定为另一个尼龙生产商。该政策除了把宝贵的外汇分配给特许权使用费外,还提高了进口关税率,允许资产的加速折旧并通过日本发展银行(Japan Development Bank)提供低息贷款。此外,政府鼓励用合成纤维制作校服、渔网等。

不可否认,上述产业政策有助于纺织产业的腾飞,并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之一。但此外还应当注意的是,东丽公司、仓敷人造丝公司、钟纺公司以及其他几家公司在其首创精神驱动下的初始努力,就像帝人等公司开发人造丝的努力一样。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日本在科学技术上确实落后,其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日本的工程师能成功地自主开发技术,并且擅长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在尼龙被引进的时候。这样的管理态度和技术能力也导致了大量公司的涌入,形成激烈竞争从而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