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油危机的冲击与日元升值

石油危机的冲击与日元升值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进一步将油价推高到1981年的每桶37.29美元。针对油价上涨而采取的这些措施,导致石油消耗的绝对数量和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齐齐下降。日元快速升值使日本出口产品的美元报价升高了。但是,为了与外国对手竞争,日本出口商不能让日元升值影响出口价格。因此,在两次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后,日本制造业的能源密集程度降低,在世界出口市场占有的份额显著增加。

石油危机的冲击与日元升值

高速增长期在1970年代初已是强弩之末,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它寿终正寝。进口油价从1972年的每桶2.51美元飞涨到1974年的10.79美元。1979—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进一步将油价推高到1981年的每桶37.29美元。

石油危机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发展节能生产工序成为许多行业的主要研发目标之一。这类研究与开发,以及在生产场所积累起来的渐进式创新,使日本制造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可能。例如,炼钢业开发出所谓的低油耗炼钢技术,从而大幅减少能源消耗。政府的研发政策显然也把侧重点转向与能源相关的领域:能源领域的研发资金占政府总研发资金的比例从1975年的7.5%上升到1985年的16.3%(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88)。以发展替代能源生成技术为目标的“阳光计划”(Sunshine Project)和以发展节能技术为目标的“月光计划”(Moonlight Project)分别于1974年和1978年开始实施。

其次,整个产业结构向节能、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转变。能源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例下降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日千里。前者的突出例子是炼铝业。1970年代初期,日本是世界第二大产铝国。到1980年代末,这个行业实质上已经消失。十四家过去存在的工厂,只有一家因进口增加仍在开工(Goto,1988)。高科技产业恰恰相反,半导体、计算机和精细化工等行业茁壮成长。

针对油价上涨而采取的这些措施,导致石油消耗的绝对数量和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齐齐下降。1973年到1982年,每1日元国民生产总值的必要油耗降低了40%。

除油价飞涨之外,汇率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也发生巨变。日元对美元汇率在1977—1978年上涨65%,1986—1988年上涨92%。日元快速升值使日本出口产品的美元报价升高了。但是,为了与外国对手竞争,日本出口商不能让日元升值影响出口价格。因此,他们必须再一次加大力度去降低成本。他们的努力结出了硕果,1986—1988年,出口价格上升的百分比大约只有日元升值百分比的一半。企业还推出优质的产品,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产品质量来保持竞争力,而非只是依靠价格。这些优质产品包括卡带式录像机(VCR)、复印机、传真机和小型车。(www.zuozong.com)

因此,在两次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后,日本制造业的能源密集程度降低,在世界出口市场占有的份额显著增加。这种增加在高科技产品上最明显,日本占有的世界市场份额从1965年的7.2%上升到1986年的19.8%。我们可以把日本企业对变动不居环境的适应性归功于三个因素。

首先是对研发、厂房和机器设备的高投资率。从1973年到1987年,研发支出增长了4.4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上升到2.8%。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厂房和机器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970年19%的水平逐渐下跌,但仍保持在14%—15%,随后在1980年代向上爬升,1990年再次达到19%。日本的厂房和机器设备投资总额甚至高于美国,而美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1.8倍。如此积极的研发、厂房和机器设备投资起到了互相加强的作用,提高了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其次,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它们适应变动不居的环境。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在生产场所积累细微的改良,管理制度的设计也有利于此。这些特性使日本产业界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后,日本制造业系统的组织形式可能有助于提高日本企业的适应性。日本制造商严重依赖外部供应商,不像它们的美国同行那样拥有高度纵向一体化的结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使买主(通常是装配商)可以削减总体成本。此外,买主和供应商之间也希望长期合作,这就导致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开发迅速。我们将会在第5章再次讨论这个话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