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重工业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重工业的发展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一战爆发到二战结束的三十年间,日本经济发生了显著转型。这些情况共同导致了对日本企业尤其是重工业的需求扶摇直上。当时日本重工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一直在奋力与更为先进的欧洲和美国公司竞争,这些需求的增加无异于久旱逢甘霖。在1929—1931年期间,日本产品的批发价格和出口价格分别下跌了30%和4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前面的表2.1可以看出,重工业的发展一日千里。

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重工业的发展

从一战爆发到二战结束的三十年间,日本经济发生了显著转型。转型的部分成果一直持续到战后,并可能成为了现代日本经济和管理制度的基础。

191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空前繁荣。在1914—1918年间,出口增长了两倍多,这主要源于欧洲和美国的战时需求,以及向亚洲国家日益增长的出口(由于战争,欧洲和美国对亚洲国家的产品供应剧减)。欧洲和美国向日本市场的出口也在减少,同时日本市场由于军事开支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这些情况共同导致了对日本企业尤其是重工业的需求扶摇直上。当时日本重工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一直在奋力与更为先进的欧洲和美国公司竞争,这些需求的增加无异于久旱逢甘霖。这几年间,日本财阀迅速扩张,新企业不断涌现。虽然许多新企业在1920年代漫长的衰退期中倒闭了,但是松下电器公司(Matsushita Denki)、小松公司(Komatsu)、日本光学公司(Nihon Kogaku,现在的尼康公司,Nikon)以及其他许多公司都渡过了难关并发展壮大。

战争中断了重要产品的进口,例如先进设备和原材料,这就使政策制定者和产业界确信国内生产的重要性。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支持生产和加强技术基础,2.5节将对此加以讨论。

1920年股市崩盘,经济高度繁荣期随之结束,日本经济进入漫长的衰退期,整个1920年代都阴云不散。股市崩盘使得丝绸和大米等日用品价格暴跌,导致许多涉足这些日用品贸易的公司和银行陷入财务困境。铃木商店(Suzuki Shote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大企业集团,1927年破产了(见第6章);台湾银行(Taiwan Bank)曾经为支持铃木商店的发展而向其提供了大量贷款,至此也濒临崩溃的边缘。人们开始提取存款,整个金融系统岌岌可危。日本银行不得不提供特别贷款,以解除危机。1929年,纽约华尔街股市崩盘,导致经济进一步萧条。在1929—1931年期间,日本产品的批发价格和出口价格分别下跌了30%和47%。

在1920年代,机械化工、金属和其他行业奋力与进口产品竞争。另外,由于漫长的经济衰退期以及1921—1922年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Washington Naval Disarmament Conference)后的武器裁减,需求处于较低水平。许多小公司破产或被大公司兼并,因此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在许多行业,大企业组成卡特尔(cartel),以消除供应过剩的状况。据三岛的调查,到1914年为止有7个卡特尔形成,1915—1926年有12个,1927—1929年也有12个(Mishima,1980)。

然而,有人质疑这些卡特尔的效果。棉纺业是日本最早形成卡特尔的行业,卡特尔也许实际上促进了投资,因为它只限制现有机器的运作(见第6章)。在制糖业,卡特尔限制日本本土范围内的产量(不包括当时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和中国台湾),这驱使企业把已经出口到朝鲜的糖再重新进口(Arisawa,1967)。也就是说,市场竞争的内在力量似乎常常能战胜卡特尔的限制力量。

不过,政府相信卡特尔能通过稳定的经营成绩帮助产业“合理化”,所以政府于1931年实施《重要产业统制法》(Juyo Sangyo Tousei Ho)。这个法律要求指定产业的卡特尔须向政府申报。此外,如果大多数企业都加入了卡特尔,而且它们中的2/3投赞成票的话,卡特尔可以强迫非成员企业遵守卡特尔的协议。虽然这种对非成员企业的强制执行几乎没有实施过,但是该法律培育了有利于卡特尔的氛围;因此,卡特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行业协会通常在监管卡特尔协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卡特尔和行会的自愿性质变得若有若无。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时,日本共有1,173个形形色色的行业协会和109个卡特尔(Hirschmeier & Yui,1975)。这样就为战时控制铺平了道路,一些作者认为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时期(见第4章)。(www.zuozong.com)

此外,政府还采用了几项产业政策措施,以使产业合理化和现代化。也许最重要的,是陆军、海军、铁道省(Ministry of Railways)、电信省(Ministry of Telecommunications)和其他政府部门的采购措施。这些采购是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和通讯设备等产业的重要需求来源(将在后面章节的案例研究中讨论)。而且在这些采购中,本国公司受政府偏袒,尽管本国产品价高质劣。政府也组织“购买国货”运动,鼓励消费者购买本国产品。

政府实验室、兵工厂和海军造船厂向产业界提供了技术支持。常见的形式是工程师从这些机构流入私营公司中,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转移。在某些行业,例如汽车、钢铁和印染业,政府还推行了一些特殊法规,以促进产业的发展。

1930年代早期,日本经济终于开始摆脱1920年代漫长的衰退。1931年,高桥是清(Takahashi Korekiyo)在被任命为新的大藏相之后,推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及其他战事促使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导致对战争相关产业的需求日益扩大。早夭的金本位制结束后发生了日元贬值,从而提高了进口价格和鼓励购买进口代替品。这种环境使国内的产业受益匪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前面的表2.1可以看出,重工业的发展一日千里。在1934年到1944年的十年中,钢产量翻了一番有余,机械制造业的产量几乎翻了两番。重工业在制造业总产量中的比例从1931年的33.9%上升至1937年的55.8%,然后在1942年达到70.2%(Miyazaki & Ito,1989)。

这些行业在1920年代漫长的衰退期中逐渐积累起技术能力,此时振翅欲飞。其中许多企业由工程师统率,他们热衷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国内生产,或者通过逆向工程法、从反复试验中学习以及尝试开发产品等方法积累自己的技术。他们通常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科学好奇心,狂热地追求在技术上赶超西方。后面的章节将会给出许多例子,例如日窒(Nitchitsu)化工集团的野口遵(Noguchi Shitagau)(见第4章)、日立(Hitachi)的小平浪平(Odaira Namihei)(见第8章)、日产(Nissan)的鲇川义介和丰田(Toyota)的丰田喜一郎(Toyoda Kiichiro)(见第9章),以及中岛飞机公司(Nakajima Hikoki)的中岛知久平(Nakajima Chikuhei)(见第10章)。特别是野口和鲇川,以及化工集团——昭和电工(Showa Denko)的森矗昶(Mori Nobuteru)和另一个化工集团——日本曹达公司(Nippon Soda)的中野友礼(Nakano Tomonori),他们是所谓“新财阀”的奠基人,第4章将对此进行讨论。

随着战事日趋紧张,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也逐渐加强。1938年,《国家总动员法》颁布,经济最终完全处于战时控制体制之下。日本的产业和管理制度,例如主要银行制度、供应制度以及政府和企业的紧密关系,是否起源于这个控制制度?对此一直有争论,我们将在第4章和第5章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