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节分析,我们知道,渝东北地区各区县在脱贫攻坚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而言,主要有七个方面。
第一,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贫困地区扶贫脱贫认识。扶贫脱贫推进工作过程中,各区县对当地自然地理、经济条件、社会资本等贫困影响因素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区域扶贫历史、现状、意义、目标、任务、路径、工作重点、时序、举措等有了深入的把握和理会。与此同时,认真学习同区域深度扶贫相关的各种政策、理论、经验等,如认真学习领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熟悉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切实”“四项措施”等。
第二,树立了高度重视贫困地区脱贫的思想意识。因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2014年11月),因应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2015年11月),因应“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2016年1月),因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因应中央扶贫政策的要求,以及个体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渝东北贫困地区各级各类扶贫主体从各个层面树立了高度重视贫困地区脱贫的强烈意识。
第三,建成了贫困地区脱贫健全有力的组织体系。一是组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区县委书记和区县长担任双组长负总责,区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统筹抓,各区县级领导任副组长、所有区县级部门为成员单位分线抓的领导小组,各区县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本区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名区县正职干部任办公室主任,多名区县副职干部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坚持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听取全区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会商解决存在的问题,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二是组建扶贫开发工作队伍。各区县委、区县政府最大化调动全区县各方力量,区县级副处级以上部门、所有国企、中央和重庆驻区县单位、部队以及民主党派、基层商会等全部参与脱贫攻坚战。县区级领导挂帅,由各单位组建帮扶集团,定点帮扶有脱贫任务的乡镇街道。组建驻村工作队,确定帮扶责任人,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方式,联系帮扶贫困群众,确保了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从区县级部门中挑选领导干部,派驻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三是强化扶贫开发基层党建。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把党的基层组织的优势、活力变成攻坚的优势、动力。通过“四看”方式,查实找准突出问题,建立专项台账,将贫困村基层党建逐一整改到位,并约谈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调整贫困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加强绩效考核。
第四,制定了贫困地区脱贫相互配合的政策体系。各区县相继出台了“1+2+N”政策,形成了多方位的脱贫攻坚保障体系,同时,结合本区县脱贫攻坚重点难点,出台、落实“1+28”脱贫攻坚政策,全面对接市委深化脱贫攻坚工作“1+3”政策措施,配套制定“一个意见两个方案”,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
第五,构建了贫困地区扶贫协同有效的工作模式。各区县严格遵循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部门协作、合力推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帮扶、共同致富,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原则,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抓住“十二项”主要任务,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结合扶贫开发文件精神与会议精神的学习,紧紧围绕扶贫机构组建、运行,人员培训、指导,情况调研,贫困识别,规划制定,政策出台,政策宣传,进展报道,思想动员,基层党建,项目建设,产业扶持,资金使用,资源整合,贫困退出,责任落实,考核验收,信息沟通、公示公开,风险防范,档案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制定、实施了相互联系的各项扶贫开发工作的规程,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渝东北贫困地区扶贫脱贫工作模式。(www.zuozong.com)
第六,构建了贫困区域脱贫多元一体的责任机制。渝东北地区各区县领导联系1~2个乡镇(街道),分线作战,包干负责,带头攻坚。各乡镇、街道、部门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本地区、本部门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坚持靠前指挥,强化过程调度,注重跟踪落实。落实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工作队驻村的帮扶网络,实现了“帮乡、帮村、帮户”全覆盖,构建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各级各类帮扶单位落实对口支援定点帮扶资金,区县内民营企业通过联建基地、订单种养、“农旅”对接等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村,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并广泛动员爱心人士、人民团体等参与脱贫攻坚。另外,各区县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开展党员致富带头人轮值参事,配合支持村支部、村委会“两委”落实党员帮扶责任,结对帮带贫困户和“三留守”人员,采取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承诺书》,层层压实攻坚责任,构筑全覆盖的责任网络,形成了“多元一体”责任体系和县乡村三级一起抓、干部职工齐上阵、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的脱贫攻坚浓厚氛围。
第七,取得了渝东北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预期结果。2017年11月16日,重庆市政府网刊登《关于万州区等5个区县(自治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通知》,称“经市级核查、社会公示和国家专项评估等程序,万州区、黔江区、武隆区、丰都县、秀山县达到贫困县退出相关指标,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根据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2018年1月,重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采取区县自查、市级检查、第三方评估、满意度调查“四位一体”的方式,对开州区、云阳县、巫山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了检查验收评估,3个区县均达到了退出标准。经重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议同意并向社会公示后,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了开州区等3个区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申请。2018年8月10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同意,开州区、云阳县、巫山县等3个区县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3个区县的综合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群众认可度均高于90%,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如期实现了高质量整体“摘帽”的要求。
2018年10月2日,奉节县扶贫办称奉节县2018年脱贫摘帽已进入倒计时。2018年1月4日《重庆晚报》刊载,城口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确保2019年脱贫摘帽。2018年11月30日《重庆晨报》刊登巫溪县将于2019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2018年底,渝东北贫困地区8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区县中,已有万州区、丰都县、云阳县、开州区、巫山县共5个区县脱贫摘帽。奉节县、城口县、巫溪县也分别于2019年、2020年脱贫摘帽,退出国家级重点贫困区县。截至2020年3月,渝东北地区8个代表性贫困区县先后“脱贫摘帽”(表3-2)。总体来说,渝东北贫困地区深度扶贫脱贫成果较为显著。
表3-2 渝东北地区8个贫困区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具体时间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渝东北地区扶贫脱贫获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脱贫攻坚正向预期的方向突破。从总体扶贫脱贫结果上看,尽管已经退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仍有巩固脱贫成果的重任。然而,从以上介绍的脱贫经验看,还不足以全面反映渝东北贫困地区真实扶贫脱贫情况,下一节将通过实际调查数据来反映当前扶贫脱贫工作的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