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劣势与瓶颈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劣势与瓶颈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体质水平、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差距仍然明显。其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结构不够合理,人力资源产出效能较低。虽然西部地区人均财富创造量、人均专利受理量、人才贡献率呈现出与全国同步上升的态势,人力资源产出效能快速提升,但由于基础差、起点低,与全国总体仍存在距离,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效能、人才资源效能低下,已成为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劣势与瓶颈

虽然自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质量、价值、支撑得到长足发展,人力资源水平格局得以较大改善,但与全国总体水平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和多条“短腿”,主要表现为:

其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人才缺乏。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体质水平(平均预期寿命)、知识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技能水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差距仍然明显。西部地区拥有人才规模偏小,人才构成不合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拥有量显著不足,存在明显的“短板”现象。

其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结构不够合理,人力资源产出效能较低。虽然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规模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总体,但人均投入水平与全国总体尚有差距,而且研发投入长期徘徊于12%左右的低水平,对增强创新能力和推动创新发展极为不利。虽然西部地区人均财富创造量、人均专利受理量、人才贡献率呈现出与全国同步上升的态势,人力资源产出效能快速提升,但由于基础差、起点低,与全国总体仍存在距离,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效能、人才资源效能低下,已成为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

其三,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从整体来看,虽然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社会维护保障支撑水平正由低水平逐步向高水平迈进,但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险的覆盖水平看,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较差,且与全国总体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和支撑水平亟待提高。

【注释】
(www.zuozong.com)

[1]翟振武,李龙,陈佳鞠.全面两孩政策对未来中国人口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6,37(2).

[2]周脉耕,李镒冲,王海东,等.1990—2015年中国分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11):1439-1443.

[3]说明:是指20~59岁人口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

[4]桂昭明.人才贡献率26.6%意味着什么[N].光明日报,2012-05-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