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造,必然体现于产品、流通、分配、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现有的产品结构,充分表现出产业结构的矛盾状况。其特点为:第一,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业产品与生产资料产品严重过剩,如纺织品、服装及家用电器、日用百货、粗钢、水泥等;第二,主干型行业的产品,高档的大多为“洋品牌”(以合资企业为多),如轿车,而低档的以国产为主,如卡车、拖拉机等;第三,高技术含量且属高端技术产品的国产率低;第四,农产品基本充裕,但有些品种,如大豆等则需要大量进口;第五,服务业所提供的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产品质量较低,如金融业和电信业,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技术含量低的服务量过剩,如餐饮、旅游、健身、娱乐等行业,且相当混乱。
产品结构直接体现于市场,除个体农民的农产品基本自给之外,城市居民的生活用品都要通过市场流通购买,而农村中的非农产消费品、生产工具和机械,也都要从流通中购买。产品结构中的矛盾在市场流通中得以展示。而市场价格及其实现情况,又制约着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产品结构中的矛盾,要通过改进产业和行业结构解决。对从消费到分配到流通结构矛盾的反馈性分析,不仅能发现产品结构的矛盾,而且给产业结构的改进提供依据。根据产品结构的矛盾,应适当压缩产能过剩的低端产品,扩充高技术含量,特别是主干行业的高端产品,使之基本满足国内各行业的需要并出口。保证农产品的充裕,提高服务业产品的质量。
作为经济过程的基本环节,流通(交换)、分配、消费,也有自己的结构,这些结构是生产(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转化形式,但又有其特点。流通结构是从属于产业结构的,它包括这样几个层次:一是为产业提供原料;二是为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特别是机器设备;三是进行技术贸易;四是销售产品或作为服务的中介;五是通过银行进行融资;六是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除上述几个横切面的层次外,还有批发、零售两个纵向层次,涉及若干环节,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从购买生产资料,到销售其产品,都要经过若干环节。此外,运输业在流通结构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的流通企业数量巨大,但结构相当混乱,对此必须加以整顿,其原则就是强调流通结构服从产业结构,特别是要为主干行业的发展服务。为此,在流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主干地位和主导作用应得到强化,确保国有企业在流通结构关键环节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促进流通中合作企业的建立,保持公有制企业在流通中的主干地位,以法制规范私有企业的经营。(www.zuozong.com)
分配结构是产业结构和流通结构运行的后果,也是进一步运行的前提。从一般意义上说,分配包括两大层次,一是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二是消费品的分配。第一个层次对于所有产业(包括流通业)都是适用的,任何企业只要还在经营,就必须从其总收益中分出折旧、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价值(以货币表示);分出利润,用于缴税和再投资(私有企业还要拿出一部分用于资本所有者的生活资料);再就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和用于职工的消费资料。第二个层次的分配,是针对劳动者消费资料的,这里又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公有制企业或公共权力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的消费资料是“按劳分配”;二是私有制企业的职工,他们的消费资料是按劳动力价格“分配”(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与流通结构相重合,即“劳动力市场”的交换);三是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他们的消费资料从其总收益中扣除。这三个方面中,只有第一方面是典型的消费资料“分配”,第二方面涉及劳动力的买卖,与流通结构有关,第三方面是个体行为,与第一层次中资本所有者从其利润中提取消费资料有相似处。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调整分配结构的重点,还在于公有制经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与此同时,合理而严格制定并执行对私有经济的税收政策,制止日益严重的偷税漏税行为,尤其应注意对资本所有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并引导其扩大用于积累的资金,减少其浪费型的消费。再就是对私有企业职工的劳动力价格做出指导性规定,制止压低扣欠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的行为,既要由国家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也要规定最高工资标准,限制其以高薪乱挖国有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行为。
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通过流通、分配结构的最终实现,又是产业结构的前提,它直接受分配结构的制约。消费结构还受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影响。消费结构上的差异,是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阶层、个人在消费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恰是消费导向制约生产发展和流通的集合点。消费结构也是社会经济权利的表现,消费结构的调整,实质是经济权利关系的变革。当前中国消费结构的主要问题,就是生产性和生活性消费的比例在缩小,特别是用于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消费更少,虽然劳动者个人在这方面有强烈的要求,但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却明显不足,甚至有阻抑教育的倾向,与之相反,奢侈性消费的比例却在迅速增长,这主要表现在公款吃喝,竞比高档消费(如车、玩、楼、礼、衣),以及暴发起来的私人资本所有者的“高消费”乃至修坟造墓等纯粹浪费。这部分消费所用掉的社会财富是巨大的,几乎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和发展生产力没有任何正面意义,但对于败坏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负作用却是明显的,而这正是降低劳动者素质技能和阻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整消费结构是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的调整相统一的,必须端正消费结构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克服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倾向,以法制规范和导引消费结构的调整,坚决抑制乃至杜绝用公款“高消费”,减少奢侈性消费,并对之课以重税,进而扩大生产性和生活性消费,以促进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