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力学》课的启发式教学初探

《工程力学》课的启发式教学初探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程力学》课的启发式教学初探黄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而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正是民族振兴的关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好的发挥,这便是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工程力学》课的启发式教学初探

工程力学》课的启发式教学初探

黄纯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而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正是民族振兴的关键。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职业技术教育也应体现创造性教育。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按教学大纲、按教学计划……”,不仅仅是整理教材内容,我们更应该去探索,去创造,着力于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下面谈的是我在《工程力学》课中进行的一些探索方法:

一、课堂提问,以提问复习旧课,以提问启发学生思维,以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针对性的提问式复习,是学生课后学习的动力,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提问”能提高注意力,加强记忆。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采取让学生自由举手回答,有时也插上一些抢答题,在“五、四、三、二、一”的倒计时声中,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学生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回答。在讲约束类型和构件四种基本变型等问题时,我都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平时所知、所见、所闻的有关例子举出来。例如讲固定端约束,不少同学便想到阳台、跳板;讲跨度,梁抗弯能力问题时,学生想起晾衣服的竿子,于是便引发了“衣服吊挂的位置与竿子弯曲情况”的讨论。课堂上我尽量留5~10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提问题(与所讲内容有关),或归类解答或逐个解答。如讲梁的三种型式:悬臂梁、简支梁、外伸梁之后,有位学生马上提问:“挑水的扁担属哪种类型?”我便将图形画出来,提示后再让学生回答。附图:

二、对例题答案进行讨论,并借题发挥

挑选有代表性的例题和习题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举一反三,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课堂上讲解例题特别需要注意技巧,若例行公事地把课本的例题逐一讲解,不仅浪费时间,也令学生觉得乏味、多余。我常只讲例题的特点、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课后自学,并提醒他们注意例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再思考是否有其他解题方法。然后在课后习题中挑选有一定难度、有代表性的习题或思考题进行讲评,再对答案进行讨论、比较。

例1 已知物体A、B各重G1、G2,A、B间静摩擦系数为f1,B与水平面静摩擦系数为f2,问拉力P为多大时能将此两物体一起拉动?

解:1)由图A可知:P<F1max时,A、B之间没有相对滑动即P<f1N1=f1G1

2)由图B可知:P≥F2max=f2N2=f2(G1+G2)时,两物体与地面有相对运动

结论:f2(G1+G2)≤P<f1G1

进一步讨论:将两黑板擦喻为A、B物体,如A图放置,则用很小的力即可使两粉笔擦一起运动;如B图放置则无法使两物体一起运动。

由此展开课堂讨论,对着司空见惯的黑板擦如此奇妙的组合,学生们眼睛一亮,饶有兴味地动起脑筋来。结论是:A图中,两绒面接触处摩擦系数大(f1大),金属面接触桌面,摩擦系数小(f2小),B图刚好相反。

对于答案f2(G1+G2)≤P<f1G1,显然须满足

f2(G1+G2)<f1G1,图A中f2<f1,A、B能一起运动,

图B中,f2>f1不满足条件

接着我用夸张法又画了两个图(如下),问学生哪一种方法合理?

在一片笑声中,学生们争相举手,踊跃发言。(www.zuozong.com)

例2 下图中BCF为汽车台秤的整体台面,杠杆AOB可绕O轴转动,DC杆处于水平位置,求祛码G1与汽车重量G2的关系。

解决方法:将台秤拆成BCF与AOB两部分,分别列平衡方程可求得G1=a/l·G2

这是一道实用性较高的题目,我告诉学生古代有“曹冲称象”的故事,若这台秤早一点发明,“称象”就不必搬石头了。

讨论:汽车停在平台的不同位置上时,问1)G1数值是否改变?2)对平台的压力是否一样?

结果:1)在G1=a/l·G2中可得出,汽车停靠位置不影响G1

2)如图示,平台由两对力偶维持平衡,从图中可列方程:NC· lBC=G2·X式中,lBC、G2为定值,故NC随X增加而增大,随X减小而减小,即车停的位置越靠近B点,对平台压力越小,反之越大。

三、联系实际

借题发挥,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是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的途径。此外,注重例题的实用性并尽量引入实例,是启发思维的又一催化剂。

如讲摩擦平衡问题时,联系行驶的汽车(或自行车)、人走路等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摩擦力”立即变得似曾相识。下课后许多同学挤进车棚观察起自行车来。又如讲惯性力,当物体等速上升时,绳的拉力T=G;若物体等加速上升,则增加了一惯性力Q(向下),此时T>G即T=G+Q

联系实际例子:我们买东西时,小商贩常常将秤的吊绳猛往上提(加速上升),使称得的重量大于实际重量,蒙骗顾客。学生们恍然大悟:“怪不得呢……”。

在介绍求物体重心的计算方法之后,告诉学生,对于不规则物体,用实验法更简便快捷,补充介绍了悬挂法和称重法,前者用于尺寸较小的物体,后者用于复杂且尺寸较大物体。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际性。

四、课后练习分类

在布置课后作业上,我更是别出心裁,除了精心挑选题目外,还将作业分成三类:必做题、可做题和提高题。

必做题是起码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与其抄袭大量的作业应付老师,不如让其认认真真自己做一道题,若“必做题”能真正弄懂,考试可以过关。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显然必做题使他们“吃不饱”,会主动选择“可做题”。

有些学生好学肯钻,我便不时提供一些提高题为他们“开小灶”,以鼓励他们的钻劲。

将作业分类后,学生们各得其所,避免了“吃不完兜着走”或是“吃不饱”的现象,抄袭作业的现象减少了许多。我还鼓励学生将课后题全做(或写出解题思路、方法),如平面力系一章,课后作业有27大题和9道思考题,有位学生将其全做后交了上来,我全批全改然后贴于教室让其他同学参考,虽花去不少时间,却为有如此好学的学生而欣慰。

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敏捷性;培养他们把基础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应用意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好的发挥,这便是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