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竞于1904年12月24日出生于苏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父王季同乃是我国近代著名物理学家和机电专家。1918—1929年,王守竞分别在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清华大学和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学位,才华横溢的王守竞在25岁时即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1929年夏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31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组织筹建中国物理学会。
正在王守竞学术、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日本挑起了“九一八事变”,举国震动。在华北危机的多事之秋,国民政府军政部大员亲自登门邀请王守竞出面主持筹建中国的光学工业。王守竞临危受命,毅然暂时中断学术研究,积极投身于中国的国防建设事业。他首先在南京筹建光学器材厂,随后又被安排向德国购买军工设备,1936年9月,被任命为少将专员,负责筹建中央机器厂,成为中央机器厂首任厂长。
对于这位学者型厂长王守竞来说,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是其工作重心,他本着“重工业之推动,其端在人才之培养”的指导思想,对吸引、培训人才极其重视,“不惜巨额支出”。可以说,人才培养工作是中央机器厂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对后世影响和贡献最为突出的地方。
第一,重视网罗人才。
中央机器厂筹备过程中,在美国专门设立了一个办事处,鼓励留学生为中央机器厂做好引进器材的检验工作,其中先后应邀的有留美中国学生贝季瑶、吴学蔺、金希武和顾光复等。中央机器厂建成后,吴学蔺担任一分厂厂长,贝季瑶接任第三任中机厂厂长职务。筹备期间,国内机械工程方面有名的大学教授、工程师、留学欧美深造的留学生等都集中到了中央机器厂,这其中就有清华大学机械系主任庄前鼎、留美工程师夏彦儒和周茂柏,他们为中央机器厂的筹建和生产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同时王守竞还招聘优秀技术人才入中央机器厂工作。1936年4月,尚处于筹备湘潭飞机厂过程中,他即开始在南京、杭州、武汉、长沙、北平、天津、上海招考练习生、技工进行实际训练,为将来开工做准备。1938年3月至4月间,又在汉口、长沙招考技术工人,为在昆明设厂开办储备人才。在1938—1939年间,当时上海已经沦陷,中央机器厂曾先后3次派专员前往租界内招聘技术工人,包括铸工、锻工、热处理工、机加工、钳工和装配工等,通过考试录取者发放安家费和旅费,每次数十人,分批前来昆明。他们报国有心,坚持抗日,为中国机械工业发展贡献力量。中央机器厂挑选大学毕业生中成绩优等的前几名进厂工作,使得在中央机器厂聚集起一批学历层次高、决心坚持抗战到底、怀揣工业救国梦想的精英分子。
中央机器厂迁至昆明之时,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教授和名流都来到了边疆地区云南,他们被内迁高校和本地各高等院校纷纷聘请到校兼课,传授他们在治学、科研、教学、实验以及工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如西南联大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就聘请中央机器厂第一厂厂长吴学蔺兼授高等铸工学课程,聘请第五厂厂长贝季瑶兼授工具机设计课程。王守竞夫人费令宜则在云南大学兼授英语。1938年9月至12月,时任中央机器厂工务处处长的连忠静先生,应迁昆母校——上海同济大学邀请,兼授工具机学课程。这些进城兼课的先生,大都是利用厂休日,放弃了一周唯一一天的休息日,单程10多千米,来回将近30千米的路程,早晚奔波,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辞辛苦、呕心沥血地为国育才。王守竞不仅积极支持几位先生到各高校兼课,还开放中央机器厂,为各高校工科学生实习提供方便。西南联大工学院机械系及新建立的航空系、电机系的高班学生都以中央机器厂为实习基地,一直到抗战胜利。
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中央机器厂第一厂厂长吴学蔺的亲笔信,其内容为矿大工院邀请吴学蔺前往兼课,但因时间跟其在西南联大授课相冲突,提出再跟中央机器厂或西南联大相协调,时间允许后再领聘书。
第二,营造浓厚的学习和钻研技术氛围。
爱书如命的王守竞早在赴美谈判航空发动机技术引进和采购事宜时,就把搜购技术图书杂志作为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不惜重金把好多种原版工程技术杂志从创刊号到最新出版的一期都买齐,随后陆续邮寄或亲自带回国内。1938年从湖南迁至昆明时,仅书籍就装了10大箱,每箱重200多公斤,共2吨多,分类陈列在茨坝厂区专门建盖的一幢平房内。到1943年,该平房作为图书馆,已经拥有以原版为主的各种外文和中文专业书籍、期刊2.7万余册,其藏书的数量和内容,在当时全国厂矿企业的图书馆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这座图书馆在当年中央机器厂人的回忆性文字中,无一例外地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图书馆内所藏外文图书和资料很多,让中央机器厂的员工们从中受益良多。这时的王守竞更像是一位教授,他指定某员工阅读哪几篇文章,任务明确具体。技术人员常常相互学习,交流学习心得。为提高技术人员的外文水平,王守竞夫人费女士,组织英文业余辅导班,纯属义务性质。在他的带动下,厂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技术、钻研技术氛围。(www.zuozong.com)
他鼓励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习,支持试验研究。曾选送到美国实习的中央机器厂人韩云岑回忆说:“技术人员碰到难题,都支持你去钻研、去试验。王守竞精通英、德、法文,他是很钻研技术的,并且带成了风气。”到1941年,中央机器厂已经拥有300余人的技术干部队伍,这尤其难能可贵,技术力量在当时是很强的。
王守竞对技术人员要求极其严格,他要求大家“一要读书,二要钻研技术,三要什么都能做”。这种要求即便是在现在又有多少技术人员能达到呢?而处于抗战硝烟中的中央机器厂内却能落在实处,大家自觉学习,努力提高英语水平,刻苦钻研技术,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各方面都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尚能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氛围,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大批选派工程技术骨干人员到美国工厂对口实习。
王守竞亲自到美国,由他负责安排去美国实习人员的学科和专业。中央机器厂规定选派美国实习人员的资格是:1936年以前大学毕业者,直接选送;1936年之后大学毕业者,必须经过考试,必须是工科大学毕业生,且在各车间处室有工作业绩。选派工作一直持续到1945年夏,先后派出51名工程技术人员到美国工厂实习一年,占全厂职员总数的11%。这些人不仅成为中央机器厂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而且成为中国机械工业中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抗战胜利后,他们离滇分赴全国各地,为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开办技工学校和技术工人训练班,重视技术工人培训。
中央机器厂为提高技术工人素质,采用办学的方式,在厂里办起了技工学校和技术工人训练班,招收高小毕业学生或初中学生,经过两年技术训练后,分配到生产岗位当一级技工。从1941年到1943年,每期约100人,共招收300多人,半天上课,半天实习,实行军事化管理,统一着装,对组织纪律性要求严格。车、铣、钻、镗、磨和钳工等专业学生在厂里办的实习工厂实习,铸造、木模及电气专业学生则请有关分厂安排专业实习工作。
据昆明机床厂原副厂长、党委副书记兼厂工会主席尹绍源介绍,为了提高技训班学员学技术的兴趣和促进全厂员工学技术的积极性,中央机器厂每逢周六晚上,都会在大礼堂举行技术晚会。晚会形式多样,有游戏、解题、猜谜,给优胜者颁发奖品,厂长王守竞先生经常亲临现场,指导大家通过晚会提高技术水平,在厂内形成了学技术风气,职工们的技术精益求精。1940年中央机器厂受国防最高委员会技工训练处委托,开办技术工人训练班,代为培训技术工人100余人。技术工人训练班毕业的技工,受到较为正规、严格的训练,理论结合实际,很快独当一面,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抗战时期的中央机器厂就像一所大学校、一个培训中心、一个实习基地,是中国机械工业的摇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储备了大批机械工业方面的高中级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学者型厂长王守竞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比中央机器厂创造的产品更重要,其意义和价值怎么估量也不为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