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与属性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与属性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种观点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质量就是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质量还要度量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可见,经济发展质量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本身的内涵数量表现,还应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发展的关系上。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具体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属性表现出来。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与属性

根据前面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经济学认识与定义,可以进一步揭示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与属性。

(一)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

经济发展质量度量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发展结果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的程度。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经济发展质量考察的系统目标对象是经济—社会—自然复杂系统。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为社会不断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基础;从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条件与环境条件,而经济发展过程又往往对自然条件造成破坏,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果经济的发展不能促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就不能认为经济发展具有高质量水平;同样,如果经济发展是以牺牲自然条件为代价,而又不注重对自然条件的保护与改善,也不能认为经济发展具有高质量属性。所以,如果考察经济发展质量仅仅从经济系统内部来进行,而不涉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发展之间的关系,则得出的结论必定是片面的和不准确的。

2.经济发展质量度量的尺度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经济发展目标有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面对的发展问题与发展任务是不一样的而会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过程目标,但经济发展的结果目标应该是相似的。经济发展目标往往是一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能够实现的发展理想或理想状态的描述。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运用合理的发展手段,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发展元之间的关系,则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就会提高,经济发展的实际状态就会越接近理想状态,经济发展的质量就会得到提高。如果经济发展的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偏离较远,则经济发展的质量就会降低。人们可以通过选择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运用科学的统计技术,分析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判断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

3.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上。从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经济发展质量可以理解为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金、技术、物质要件、人力资源、信息等的配置关系的优劣程度。这种配置关系包括配置比例、配置结构、配置方式等[8]。同时,经济发展过程的效率、效益高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水平高低,经济发展安全性的优劣状态,经济发展协调性的优劣状态,都属于经济发展过程的质量表征。从经济发展结果来看,各类生产要素配置结合的目的,是要发挥人们所期待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具体的,作用的方式和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作用的结果也是多元的。从宏观角度分析,其结果不外乎是经济上的收获和物质财富的丰富,对社会事业发展和自然条件发展的影响,最终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状态。这种状态越进步,经济发展质量就会越高。

4.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效益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有一种观点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质量就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所要考察的是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投入与有效产出的数量关系,而经济发展质量除了要考察这种数量关系以外,还要考察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质的内容。而且经济发展质量不仅要考察经济领域里各种内涵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还要考察经济活动结果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与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质量还要度量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所以,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中包括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要比经济效益的内涵丰富得多。

可见,经济发展质量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本身的内涵数量表现,还应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发展的关系上。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要关心经济发展的成本代价,经济发展的安全性状况,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协调性,关心经济发展是否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具体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属性表现出来。探讨经济发展质量的属性,是我们研究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

(二)经济发展质量的属性(www.zuozong.com)

由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丰富,则其属性也是多方面的。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认识,本书认为经济发展质量的属性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的效率性。经济发展过程是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而发生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获得经济收入,以满足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经济发展必须讲求效率。就经济发展的目的来说,这种效率首先是投入产出效率。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也是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产出效率越高,则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就可能越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就越高。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是质量不高的经济发展。

2.经济发展的效益性。经济发展的效率性着重考察的是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而非产出结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性与经济发展的效益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效率性侧重于研究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产出效率,而效益性则侧重于研究产出效率的社会需要性,也就是说,在研究效益性时要把效率性与该效率下的产出结果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结合起来。如果经济发展的效率很高,但是,在这种效率下获得的产出结果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越低,那么,这种经济发展的效益就越低;反之,一定效率下获得的产出结果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越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就越高。所谓产出结果符合社会的需要,是指这些产出能够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就是说要符合市场的需要。显然,经济发展的效益性既受到经济发展的效率性的影响,又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度量的对象是经济活动本身,而社会效益度量的对象则是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说,经济发展的效益越高,则经济发展的质量越高。

3.经济发展的节约性。经济发展的过程是资源消耗的过程,就经济学观点而言,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应保持节约。经济发展过程消耗的资源有各种经济资源,也有各种自然资源,还有各种社会资源。经济发展过程除了要消耗这些资源以外,由于技术、管理、决策等原因,也可能浪费这样一些资源。浪费的资源就是一种损失。笔者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的这些资源和浪费这些资源而导致的各种损失合计起来就是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也是发展经济所付出的代价。很显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付出的代价越少,通过经济发展给国民带来的福利就可能越多,经济发展结果实现其预期的程度就会越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4.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就宏观角度而言,经济系统是由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发展区域、不同的发展环节、不同的发展手段、不同的发展方式以及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各种联系所组成。这个系统包含了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各产业部门之间、各区域之间、经济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系统内的结构应该是协调的结构而不是耗散的结构。经济系统的各个单元之间保持了协调的关系,如各次产业经济部门之间,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之间,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生产、分配、消费之间,储蓄与投资之间,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之间,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等保持了协调的关系,则经济发展将保持有序、平稳、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地进行,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就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5.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制度、文化、技术进步等因素结合起来,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愿望;第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污染,而可持续发展要求污染物的排放低于生产系统的净化能力;第三,对于人口和资源利用的适度水平,没有一个固定的限度,但它们均存在一个生态阈值,一旦超过这个阈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会削弱;第四,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经济发展的公平问题,即解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这四个方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如果经济发展不能保持可持续性,那么,经济发展势必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近期与长远的需要,势必带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平。这些不良后果反过来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经济发展是否能够保持可持续性,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6.经济发展的安全性。经济安全有企业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之分。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在不受伤害的条件下正常运行的态势。能够威胁经济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来自国内也有来自国外的。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最重要也是最捉摸不定的威胁来自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就是一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个国家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金融、科技、信息、能源农业人才等安全问题。其中有些安全威胁是来自国外的,比如来自某些经济强国和经济共同体的多方面、多手段的经济性打压;也有来自自身的安全威胁,如能源、粮食、人才等战略资源的储备不足,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失误等。当经济发展面临的威胁过多,经济发展的障碍也就越多,经济运行就不能实现平稳、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发展也就不能保持高质量的水平。经济安全是保障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经济安全程度的高低也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

7.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性。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担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对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第二,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就业机会的需求;第三,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第四,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对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第五,满足社会发展对更优越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经济发展的这些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的高低,也体现着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越高,说明经济发展的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上述关于经济发展质量属性的论述及其结论,为设计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提供了最基本的逻辑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