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同城化的文化协同管理,可以解决同城化实践中面临的诸多文化问题,减少同城化进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文化冲突,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区域的文化融合,这是同城化协同管理的终极目标,但也是最难的协同内容,毕竟要在意识层面和价值观层面达成完全共识并非易事。因此,本书构建了同城化的文化协同管理模型(如图6-1所示),应用共主体性思维,从理念层、制度层和器物层三个层面来阐述同城化文化协同管理的基本构想。
图6-1 同城化的文化协同管理模型
以笛卡尔第一原理为代表的近代“主体论”哲学通过高扬理性来彰显人的主体性地位,但到21世纪,“主体论”哲学理性万能和唯我独尊等直接导致了社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度被忽略。世界是多元的,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加上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只是主客分离的二元状态,有不少是“自我”和“他我”的共在关系,这在“主体论”哲学里是无法解决的,于是就有了哈贝马斯等人提出的共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思维[11]。“共主体论”不是对“主体论”的绝对否定,而是积极扬弃。(www.zuozong.com)
共主体性思维通过积极反思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异化等现象,肯定了他我的主体性,承认他我与自我一样平等,都处于主体地位,且这种共主体性只有当主体间实现了平等对话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当今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生存不是主客两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与他我的互动协作活动;另外,人类社会还有其他的多元关系,例如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等,社会发展要求自我主体必须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能够与其他主体共在,因此需要共主体性思维来处理这普遍存在的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同样,共主体性思维的共在性、去中心化、包容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多元城市在同城化中实现主体间的平等对话,相互包容、和谐共生,实现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同城化文化协同,从而为同城化其他的协同管理提供正确的理念支撑与价值准则。正如图6-1所示,作为一种价值观,共主体性思维具有浸润性,在理念层树立共主体性思维,同时也会影响和决定制度层以及器物层的管理举措(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