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集体的力量时,我们常常会想到这样一句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说,人多经验多,人多办法多,人多好办事,大家凑在一起,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经验阅历,对同一个问题必定会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这些看法和方案中,往往会有一个是行得通的,是正确的,或者当管理者的,可以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最后制定出一个万全之策。
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肯定有一个能人。一个高效的部门,肯定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但是,就算你“浑身是铁,又能碾几颗钉”?也许你能凭个人的胆识和能力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时候,你还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来作出决策。事实上,在多数企业中,决策都是通过委员会、团队、任务小组或其他群体的形式做出的。
小案例
两年前的一天,一家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乡镇企业董事长,正坐在办公室里生闷气。原来,上午开会的时候,他提出想上马一个果汁生产项目,这个项目是县领导特别看重的一个重点项目。没想到,自己刚提出来,就被手底下的几个副总联名否决了。
他叹着气,对着一个老朋友连连抱怨:“现在的企业真是越来越难管了。厂子刚成立的时候,虽然规模小,员工们文化素质也不高,可我指东,没人往西,干什么都顺心。现在可好,规模大了,效益也好了,又招进了这么多高学历的人才,按理说,应该更得心应手了,可我的话怎么就不灵了呢?这帮人,天天跟我‘唱反调’。就说生产果汁这件事吧,我倒不是说因为是县领导看重才上马的,你不知道,一瓶果汁,在饭店里能卖十几二十块。咱们这儿有的是果子,这要是上了生产线,那利润——可那几个顽固派愣是不同意,说什么眼下走俏,但从长远来看……”
两年之后,这位董事长在一次业务交流会上又碰见了他的老朋友。闲聊之间,朋友问他那个果汁生产项目到底上没上。他嘘一口气,说:“幸亏没上,要是上了的话,现在可能你就看不见我了。隔壁那家公司,就是因为上了这个项目,结果连老本都赔进去了。看来,一个企业里,有人说‘不’,不一定就是坏事啊。”
这就是群体决策的作用。GE总裁杰克·韦尔奇就曾经在公司内部全面开展了一项名为“群策群力”的活动,发动全体员工动脑筋、想办法、提建议,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尽管说在速度上,个人决策的效率更高,但就准确性和质量而言,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而且群体决策往往能够避免个人决策的片面性。而恰恰我们在决策的时候,更应该考虑的不是效率,而是效果,也就是说,从整体上而言,群体决策是优于个体决策的。
群体决策的优点与缺点(www.zuozong.com)
不过,就算是群体决策也不能100%地避免出现失误,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好东西“用对能有百利,用错亦有百害”,因此不能把群体决策当成一把“万能钥匙”,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提高群体决策的准确性:
(1)防止过早地让意见统一
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谁都不发表意见,会选择沉默一段时间,等着别人“抛砖”,一旦团队中那些说话自信、有一定权威的成员提出一个想法,大家会出奇地投“支持票”,虽然在心理上未必就赞同这个观点。
管理者不妨安排一个“局外人”或“挑衅者”,由他负责对其他人的论点提出质疑,这种方法也叫做“反头脑风暴法”,目的是分析其观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要重视群体中的不同意见
盛田昭夫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体会到,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让下属表达自己的不满、发表批评意见、抒发自己的心声,对于企业来说非但不是不幸的,反而会有利于培养上下一体的工作关系,帮助企业减少冒风险的机会。
不要轻视群体中出现的“唱反调”者,反而应该鼓励人们尽可能多地提出反对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像萧伯纳说的那样:“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对于决策来说,这多出来的一种思想,就相当于多了另外一个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