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改“精量播种”名称,制定相关标准。改“精量播种”为“精准播种”。明确定义小麦“精准播种”的内涵是“三准一实”。三准是播量准、分布准、播深准。具体为亩播量精准,误差小;行距精准(包括衔接行),种子分布均匀,宽苗带播种时各苗带分布要遵从同一规律;播深精准,深度误差小,一般为播深±1厘米;压实力适当,一般在3~5千克/厘米2,以保证“实深度”,有效防止吊死、旱死、冻死和提高抗倒伏能力。
将“三准一实”指标化,制定出“小麦精准播种技术标准”,以引导新机具研发创新、小麦种植机械化农艺体系优化升级、作业服务规范化。
2.搭建平台,通过试验示范推动耕作模式升级。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把种植生态化和培肥地力有机化作为战略目标,冲破传统耕作模式的桎梏,搭建利于农艺农机融合的综合试验平台,摒弃“每种必耕”的落后做法,试验示范“生态沃土耕作”模式或“保护性耕作模式”,建立起“土壤耕作周期化、机艺融合规范化、绿色节约生态化、培肥地力有机化”的先进耕作制度。使土壤耕作适当、轻简、高效、低耗、生态,实现农艺农机高度融合、规范稳定,利于优质高效生产。在生态化生产方面逐步减少化学物资的用量、减少能耗、着力保护宏观环境和土壤微观生态,在土地肥力培育方面以秸秆科学还田为核心,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结构、创造可持续高产的土壤条件。
3.加大装备创新支持力度,研发精准、智能、可靠、高效的小麦播种机。为适应小麦精准播种的要求,对当前我省小麦播种机存在的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今后技术攻关的重点应当是:精准、智能、可靠、高效,首要解决大型拖拉机配套机型,适当兼顾对中小型拖拉机配套机型升级。实现精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排种器精准排种和播量自适应控制技术,其次需要解决行分布精准技术和播深精准控制技术,第三是要达到作业行驶直线性精度和结合行衔接精度。在新型播种机研发攻关上取得突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值得称道的是,过去几年我省通过农机研发创新计划支持,已经研制出“小麦大型气力输送式宽苗带智能精准播种机”,幅宽达到3.6米,作业速度达到8千米/小时,实现了播种量自适应控制、卫星导航精准作业、作业状态实时监控,但是尚未形成产品,由于技术标准等限制还未列入支持推广目录。只有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加快我省小麦播种机的提档升级。(www.zuozong.com)
4.加强机手培训,提高机具使用水平。小麦精准播种真正做到“三准一实”,除机具硬件保障外,机手作业技术运用也很重要,尤其对于新机具的使用。经过培训让机手真正理解“三准一实”的内涵,作业前按技术要求调试机具,作业过程中掌控机器运行状态。按照“生态沃土耕作模式”耕作、“三准一实”精准播种,淄博临淄富群农机合作社进行了连续8年试验,2019年小麦取得大面积丰产,亩产超过700千克,比相邻农户增产近40%,同时生产成本减少15%以上,20厘米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1%提高到2.3%以上。
通过近距离交流,可以了解基层人员所思所想,切实发现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新型经营主体和机手渴望了解并愿意接受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机具;培训是提高机器应用水平、真正做到精准播种的法宝,不可或缺。
5.督查解决“有机无库”问题,促进机具维护保养规范化。有机要有库,维护保养要规范。解决“有机无库”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落实建库土地政策,可在承包土地上建设机库和晾晒场地,但很多地方落实不了,用地指标被挤占,需要进行专项督查、责令落实;二是落实投入,有机大户和合作社应当把机库建设作为生产经营的基础条件投入,政府应该制定标准,将机库建设作为土地流转的必要条件,推进机具维护保养规范化。只有播种机得到良好的维护保养,才能保证播种作业精准、高效、低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