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精量播种”概念不恰当、技术要求不够明晰。小麦精量播种是在比较好的地力肥水条件下,通过降低播种量,减少基本苗数,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控制无效分蘖,防止群体过大的一项高产栽培技术。这一概念有两个问题:一是关键词“精量”表述不甚恰当,量有多少,无所谓精与不精;二是整体表述不够简练准确,不能给人以直观深刻印象,不便于农民理解接受,不利于推广。因此,需要进一步提炼。
小麦“精量播种”的主要技术参数和作业要求是:具备良好的土、肥、水条件;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松下实,耕作深度最好达到50厘米;选择优良品种,进行种子处理,包衣或播前药剂浸种;适期播种,以增加积温、延长第一个分蘖高峰;播种量控制,高产栽培保证基本苗为每亩8万~12万,晚播适当增加播种量;控制播种深度在3~5厘米;作业要求下种均匀,不漏播、重播,行直、垄正、底平,行距一致,深浅一致,地头地边整齐。这些要求虽然内容比较丰富、大多具有可操作性,但仍不够全面和明晰。如深耕要求,并非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土壤,容易理解成“每种必耕”,而从世界土壤耕作制度发展的角度看,绿色耕作是少耕免耕;关于播量、播深及种子分布,“精”的表述不够到位,相关技术标准的精度误差也太大;秸秆田间处理,对于现代农业尤其是一年两熟种植十分重要,对播种质量和作业效率影响都很大,但没有技术要求;播种压实,对种子发芽、分蘖、防冻、抗旱和抗倒伏极其重要,但没有技术要求。技术要求缺失或不够精确,必然导致机器设计不够高端,作业质量控制可操作性差,更难以适应未来智慧农业和大数据信息化要求。
2.存在传统耕作模式的桎梏。综观世界耕作制度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两种典型的耕作制度,一种是“精耕细作”,一种是“保护性耕作”。“精耕细作”起于原始开垦,延续至今,为人类生存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仍然是行之有效的耕作制度。但是耕作不当为人类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美国的“黑风暴”、遍及各大洲的土壤沙化和“沙尘暴”、山地的“石漠化”等;实践中人们也发现“每种必耕”式的过度耕作,极易造成水流失,影响土壤生态,能耗大、排放多、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抢农时、防涝和抗倒伏。针对“精耕细作”存在的上述问题,从20世纪40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和澳大利亚提出的推行“保护性耕作”,主要措施是少耕免耕、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化学除草,取得了保持水土、减少能耗、节约成本、保护环境的理想效果,在全球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在上述两种耕作制度的基础上,近年来我省提出了“生态沃土耕作”,主要内容是“土壤耕作周期化、机艺融合规范化、绿色节约生态化、培肥地力有机化”,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但是,目前我省小麦种植基本采用传统的“精耕细作”耕作制度,几乎“每种必耕”,高产试验示范都把播前深耕作为高产栽培的不二法宝,“保护性耕作”和“生态沃土耕作”没有得到重视和大力推广,甚至受到排斥。这一现象说明,我省当前的小麦机械化播种,仍然受传统耕作模式的影响,跟不上世界耕作制度发展的潮流,没有很好地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高产高效的“两高”目标要求相差甚远。
3.播种机械不能完全适应精准高效机械化的要求。调查发现,虽然我省小麦播种已经实现机械化,主要机械装备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比、与优质高效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大型高效小麦播种机械缺乏:近年来,为了适应深耕、深松、复合作业等大负荷牵引要求,我省大型拖拉机增长迅猛,100马力以上拖拉机数量已经达到87000多台,最高功率拖拉机已经达到260马力,但是播种机械跟不上发展步伐,与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的国产播种机很少,现有播种机械多数设计幅宽3米以下、作业速度5千米/小时左右,播种作业经常是“大马拉小车”,拖拉机效率不能有效发挥。从作业效率发挥角度看亟须宽幅、高速、高可靠性播种机。
小麦播种机机型杂、通用性差:目前我省小麦播种机机型复杂,购机目录补贴的产品就有76个型号,未进入补贴的小型播种机型号更多,规格也不一致。小麦播种机主要有条播、宽苗带播种和穴播三种形式,由于两熟区的特殊性,为减轻作业拥堵向宽行宽苗带发展,现有机型苗带宽度最高达到15厘米;行距差异很大,从8厘米到30厘米,有十多种;按入土开沟器形式分为燕尾式、双圆盘式、单圆盘式、铲式和凿式五类。由于行距差异大、入土器种类多,造成机器零部件通用性差,非常不利于机器维修。农艺规范化程度低、多变,也是导致机器种类多而杂的原因。
小麦播种机精准度不够,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精准度不够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排种不精准,多数采用排种精度较低的外槽轮式排种器,安装调整复杂,排种精准度低,难以精准调整;二是播种深度控制不精准,很难达到高产栽培需要的播深精度;四是压实力不够,导致播深只是虚土深度,不利于分蘖、防冻、抗旱。在播种机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国际先进机型已经实现机组卫星导航智能精准行走、种肥监控、播量监控、作业状态监控、种肥变量智能调节、作业信息大数据传输,我省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但新产品智能化信息化档次不高、推广力度不够,卫星导航作业技术应用很少、价格昂贵。(www.zuozong.com)
机器可靠性不能满足高速高强度作业要求:在设计上,现有播种机不适应强力牵引作业,设计强度不足、使用材料不够好、制造工艺不够先进,遇到较大阻力特别是特殊阻力时克服过载能力不够,作业过程中机架和入土器变形现象较多。当“大马拉小车”时,机器变形故障甚至事故更易发生。调查过程中多数农机合作社、生产大户和机手都反映机器可靠性问题,有的机手甚至抱怨“没有拉不坏的机器!”,机器可靠性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小麦播种质量、效率和效益的“瓶颈”。
4.机器使用不当严重影响小麦播种的质量和效率。牵引和悬挂方式不正确:根据播种机的类型,正确的牵引悬挂有两种方式,播种器能够单体仿形的,采用位调节牵引悬挂方式;播种器不能单体仿形、但整机仿形的,采用浮动牵引悬挂方式。调查中发现,机手几乎不用浮动牵引悬挂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有两种悬挂方式。错误的牵引悬挂方式不能保证播种深度质量要求,至关重要的播种深度受拖拉机轮辙影响过大,导致播种深浅不一、出苗不齐、生长不均衡。也存在少量机器,既不能单体仿形,也不能整机仿形,属不合格产品。
播种机调整不到位:当前使用的播种机,调整较为复杂,主要有三大调整,即仿形调整、播量调整和播深调整,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保证播种质量。在使用前,新机器必须进行系统联调,以达到最佳作业状态。机器出厂的安装调试只是一般调试,不能适应所有作业条件,使用前必须进行现场调试。调查中发现多数机手拿来便用,经常出现播量不准、各行分布不均、播深不准和各行深度不一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从播种机设计生产环节和机手培训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机组作业状态监控不及时:播种作业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缺种缺肥、播种(肥)器堵塞、作业拥堵等问题,如果能够及时监控,这些问题即可避免。但是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疏于监控现象。主要原因,一是监控难度比较大、不易监控,二是长时间作业较为疲劳、机手频繁回头监视很难做到。由于作业状态监控不到位,因此经常出现断垄、拖曳等严重影响播种质量的现象。机手强烈的愿望是播种机具有智能监控功能,至少要不回头监控。现有装备由于缺少智能化监控设备,机手不得不随时回头观察监控。
“有机无库”,机器保管和维护保养不到位: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机器不能妥善保管,有机无库,露天存放,风吹雨淋,锈蚀严重;一些机器得不到正常的维护保养,作业后不能及时清理、维护和保养,就放置起来,下季作业前不能进行系统的保养调试就投入作业。这都导致播种质量的下降和机器寿命的缩短。调查中发现,国家规定的大户和合作社可以用于机库和晒场建设的土地指标不能落实到位,是“有机无库”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