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家将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视为经济现象,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解释这种现象,马克思在斯密和李嘉图的基础上强调内在于资本积累过程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但在马克思提出这种解释以后,一些学者批判了其分析框架的缺陷。这种反思与批判不断呈现规范化发展趋势,并最终形成了置盐定理。当置盐定理提出以后,诸多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思考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的分析框架,根据对置盐定理与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的不同认识而分化为两大阵营。除了第一个阵营中少数学者因为接受置盐定理而反对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以外,其他学者都基于各自的立场对置盐定理进行了批判或者拓展,他们的理论都针对置盐定理的某一个理论假设,见下图。置盐定理包含四个潜在理论预设:成本准则;斯拉法价格体系;实际工资不变;再生产均衡。谢克的真实竞争理论批判了完全竞争情境下的成本准则,提出技术选择标准是真实竞争情境下的生产成本最低准则;TSSI和新解释都不同程度地修正了斯拉法价格体系,但TSSI通过MELT在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利润率下降是产出价格系统低于投入价格的结果;莱伯曼和新解释运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取代了实际工资不变的条件;MF模型将再生产均衡拓展至再生产非均衡。
两大阵营的建构分别从不同方面补充并发展了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一、从转形理论而言,这一阶段的学者都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转形框架开展分析,谢克[66]和MF模型都采纳了斯拉法的价格体系,莱伯曼采用单一产品部门进行分析,新解释和TSSI挑战了新李嘉图主义的二元体系理论,利用货币的价值(或MELT)这一概念将价值体系和生产价格体系联系起来。二、学者们关注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微观基础。TSSI在论证的过程中为其理论建构了微观基础,谢克的真实竞争理论实质上构建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微观基础,即资本家为了削减价格以提升市场份额从而引入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进步,但降低生产成本通常意味着增加固定资本投入。三、学者们试图将短期和长期分析结合起来。莱伯曼和新解释都通过假定剩余价值率不变得到了利润率下降的结果,实质逻辑是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剩余价值率作为阶级力量的指标在长期内保持不变,这意味着实际工资要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上升。MF模型将长期非均衡引入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考虑了价值实现和价值生产的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莱伯曼和新解释强调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条件下,实际工资的提高将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观点并不同于利润挤压理论。后者指的是在商业周期中的扩张阶段,产业后备军随着积累过程而缩减,从而导致实际工资上升而利润率下降。这里实际工资对利润率的影响是周期性的,而前者强调的是整体经济中的阶级力量对比长期保持不变,随着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实际工资也会随之而持续提高。这里实际工资的提高对利润率的影响是长期的趋势。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新自由主义阶段以来,美国实际工资的增长慢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扭转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67]下图表明,如果实际工资遵循新自由主义阶段之前的增长轨迹(counterfactual path of the corporate profit rate),那么利润率将不可避免地趋于下降。这一事实表明,阶级力量对比不仅受限于商业周期的不同积累阶段,而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制度化地重塑,但它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对剩余价值率不变假定学说的挑战值得进一步研究。
图片转引自谢克(2016)(www.zuozong.com)
笔者认为谢克批判置盐定理的重构和MF模型接受置盐定理的重构之间并不矛盾。笔者曾撰文将真实竞争理论和MF模型结合起来,考虑到如果非均衡采用价格调整形式,那么真实竞争理论中的价格削减行为可以构成其微观基础。[68]这里的论证逻辑是资本家在成本准则的条件下引入技术进步,这会导致再生产非均衡,企业在这种压力下会试图通过削减价格来进行调整,这种竞争策略也会促使其选择成本最低(一般资本成本更高)从而在价格更低情况下相对利润率更高而绝对利润率下降的新技术。进一步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宏观机制使非均衡走向均衡,这需要进一步分析总需求和总产出、总产出和总产能波动的商业周期与一般利润率变化趋势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将资本家个体追求超额利润的行为与宏观上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趋势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建立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分析框架,一方面要经过从实践到结构的过程。正如鲍尔斯所说,实践与结构关系即经济行为人的自利行为与引致并限制这些行为的价格、利润、工资的稳定性与变化过程。[69]这种分析不同于新古典从个体到整体的加总和从整体到个体的还原分析,这里的个体互动会使整体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涌现特质。另一方面要经过从短期到长期的过程。先进企业率先引入技术进步,短期内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不变,而长期而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影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进而影响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谢克的真实竞争理论是从资本竞争出发,分析企业的逐利行为对价格、利润的影响,这一过程会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产出和总产能之间的波动,从而与非均衡视角沟通起来,而在长期中这些波动会形成新的引力中心,包括新的一般利润率和生产价格体系,这又与转形理论联系起来。由此可见,笔者认为以上批判性视角的联合将为建构一个从实践到结构、从短期到长期的全面的一般利润率分析框架提供方法论基础。长期以来,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被视为宿命论和机械论而长期被忽视、批判,这种反思和重构也将推动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思考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使该理论成为分析危机、长波的重要理论框架,为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限制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