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区域内山岭叠嶂,溪流纵横,河谷与盆地交错分布,素有“东南山国”之称。闽南依山面海,地形亦为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呈内地向沿海之阶梯状倾斜。泉州德化境内的戴云山高达1856 米,漳州平和境内的博平岭大芹山高达1544 米,是闽南境内两大高峰,闽南以此为界,与闽中、闽西天然分隔。
戴云山—博平岭山带由内陆山区向沿海倾斜,其中,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盆地交错其间。如戴云山在泉州境内形成三大支系:一是从德化延伸到惠安县西北部临海;二是沿安溪、永春及南安的交界,由西北向东南将晋江分为东西溪两大支流;三是由西北向东南直通海岸,在南安石井与厦门翔安交界处延伸入海。由此,闽南地区从西北山地到沿海地带,形成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平原依次递变的阶梯形状。在此山地与丘陵之间,分布着狭长的河谷与盆地,间有一些山间冲积平原,它们连同坡度和缓的低丘,构成可供开垦的农地。
闽南适宜耕作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冲积平原。在闽南分布有两大水系,即漳州境内的九龙江、泉州境内的晋江,由此形成闽南两大冲积平原,即漳州平原、泉州平原,面积分别为566 平方公里、345 平方公里。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闽南沿海冲积平原可以称得上是福建境内耕地分布最集中、耕作条件最好的地方。但与周边省份相比,闽南耕地条件仍是十分有限。漳州、泉州平原在严格意义上并不算“平原”,因为在平原上分布着较多的低缓丘陵。实际上,沿海狭长的滨海平原大多不相连,而是被丘陵分割成为一小块一小块的沿海冲积平原。以泉州为例,平原面积虽为345平方公里,也仅占陆地面积的21%,山地则占50.5%,丘陵占28.5%,总体呈山多平原少的特点。
与此同时,在唐代仍被中原人视为蛮远之地的福建,经过五代闽国政权的开发,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元时期,福建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已成为国内经济先进之区。就人口而言,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年)福建992087 户,其中泉州201406 户,漳州100469 户,漳泉二州人口占福建总人口的30%。自此引发福建发展史上的“人多地少”的窘境,在闽南沿海地区这种情况尤为突出。(www.zuozong.com)
以泉州为例,据梁方仲先生《中国历代人口、田赋、田地统计》记载,这时泉州人口占福建总人口的20%以上,以面积而言,泉州只占福建面积的9%,人口密度已是每平方公里40 人以上,大大超过当时全国的平均密度(18.1 人)和福建的平均密度(16 人)。而当时福建平均每户耕地10.6亩,相较于当时亦是人口众多的江南地区(35 ~37.4 亩左右)则是差距不小,而人口众多的泉州人均可耕地就更为有限了,户均耕地仅为6 亩。到南宋后期,泉州人口又超过25万户,这样,地狭人多的情况更加严重,正如宋人谢履《泉南歌》所说:“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
人地矛盾关系的激化直接导致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当地粮食生产难以解决本地的消费需求。据估计,宋代泉州粮食的自给率大约只有40%,时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就曾说过“虽当上熟不及半年之需”;另一方面则是耕地难以满足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正如南宋人刘克庄所言:“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惟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暮陶朱。海贾归来富不赀,以身殉货绝堪悲。似闻近日鸡林相,只博黄金不博诗。”可见,当时泉州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弃农转而从事海外贸易为生。
总之,特殊的地理形势决定了福建乃至闽南地区可耕的土地资源有限,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下,“人多地少”的生存窘境自宋代以后一直困扰着闽南沿海人民。但是,漳泉地处东南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这又为闽南人民提供了良好的谋生出路。因此,闽南人很早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