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东北产业结构构成来看,截至2018年,辽宁第三产业比重占比达到52.37%,在整个经济区城市中居于首位,而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第二产业发展程度较高,区域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除此之外,城市群、城市新区等城市化空间形态的发育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东北地区的资源与要素重组、新产业发展以及地区经济整合,城市化以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对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整合化等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反馈效应。
实现区域产业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突出产业间的互补优势和渗透作用。推进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发展不仅可以使区域内产业发展更充分,而且也增强了本区域产业在区外的产业竞争力。从产业布局可以看到,东北地区虽然存在产业同构现象,但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也为东北地区进行产业一体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从东北产业结构构成来看,截至2018年,辽宁第三产业比重占比达到52.37%,在整个经济区城市中居于首位,而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第二产业发展程度较高,区域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从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区域间的具体分布可知,辽宁省作为东北发展最快的省份,在信息技术产业等方面已经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源优势,而吉林省的重工业、黑龙江省的农业在全国也处于较高水平,区域间可通过自身优势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进而提高整个东北地区在全国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城市群、城市新区等城市化空间形态的发育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东北地区的资源与要素重组、新产业发展以及地区经济整合,城市化以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对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整合化等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反馈效应。[11]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对区域产业一体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东北地区城市多属于资源型城市,与普通城市的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东北的城市群建设多是以工业化城市为主体,周边小城镇依附其建立城市群,形成了辽中南、吉林中部和哈大齐等城市经济体,拥有城市群内部资源共享、结构协调发展等优势,为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东北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