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间城市化是在城市微观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共同结果。这就告诉我们,要探究空间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来源,必须首先从空间城市化过程中厂商、居民户和政府行为的基本选择行为中寻求答案。本文根据王家庭、张焕兆提出的动态空间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模型[1],在进行部分修正的基础上对空间城市化中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
空间城市化是在城市微观经济主体(包括厂商、居民户和政府)行为选择的共同结果。奥罗姆、陈向明(2005)认为,城市“城市增长”的目标是由城市中许多不同利益团体共同设定的,这些利益团体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增长的联合体”。就美国来说,城市持续且永无止境的增长正是他们利益的源泉。这就告诉我们,要探究空间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来源,必须首先从空间城市化过程中厂商、居民户和政府行为的基本选择行为中寻求答案。
本文根据王家庭、张焕兆(2007)提出的动态空间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模型[1],在进行部分修正的基础上对空间城市化中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为使讨论焦点更为集中,本文的模型讨论忽略土地集约利用这一因素,而仅考虑空间城市化对厂商、消费者、政府的影响。同时,本文在讨论厂商的空间行为时,增加了城市规模效益这一新的要素;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福利保障等都在改善(这实际上也与政府的公共投入有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企业成本的降低,影响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实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厂商、居民户和政府的空间行为选择的实际,对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效应进行进一步的讨论。(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