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能的创新: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规律与经济发展同调性分析

可能的创新: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规律与经济发展同调性分析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创新之处可能是:一是在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上做了一些较新的工作:分析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基本面,对人口城市化减速性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尝试运用偏移—份额分析,揭示我国省域城市化的空间表现及规律,指出了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与空间经济发展战略及经济开发的同调性。[2]另据2011年中国国土资源报告,全国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为保持18亿耕地保有量奠定基础。

可能的创新: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规律与经济发展同调性分析

本书的创新之处可能是:

一是在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上做了一些较新的工作:分析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基本面,对人口城市化减速性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尝试运用偏移—份额分析,揭示我国省域城市化的空间表现及规律,指出了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与空间经济发展战略及经济开发的同调性。

二是用理论模型和现实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入政府行为影响的相关变量研究了空间城市化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选择,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空间城市化对城市宏观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还运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揭示了影响空间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三是将经济空间与生态空间同时纳入供求与生产的微观经济分析框架,揭示乡村与城市地域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别,讨论城乡经济空间和生态空间均衡实现的条件;并尝试揭示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在资源配置的价值判断重要性的变化规律,论证城乡经济生态空间均衡研究的理论逻辑,阐明城乡经济生态空间均衡的实际意义,明晰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角色定位

四是讨论了刘易斯转折点与城乡空间均衡点的同一性,并说明了城乡空间均衡点在集聚经济、生态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下可能的偏移和再偏移,这就从理论上尝试研究了多重均衡的中国城市化率的状况,尤其是揭示人口城市化与土地(空间)城市化两个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适度水平的城市化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五是在界定了城乡生态空间和城乡经济空间的相关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经济生态空间均衡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供需变化特征,并建立了封闭条件下的城乡经济生态空间均衡和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城乡经济生态空间均衡模型,为协调空间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空间关系提供理论思考。

【注释】

[1]周一星曾认为城市化与城镇化并无本质差别,英语中都译为“Urbanization”。(www.zuozong.com)

[2]另据2011年中国国土资源报告,全国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为保持18亿耕地保有量奠定基础。

[3]引自[日]藤田昌久、雅克·佛朗科斯·蒂斯著,刘峰、张雁、陈海威译:《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4]引自[美]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6页。

[5]参见彼得·尼茨坎普主编,安虎森、刘海军、程同顺、张发余、曾林彬等译:《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172页。

[6]参见禚振坤、陈雯、孙伟:《基于空间均衡理念的生产力布局研究——以无锡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第1期,第19~22页。

[7]彭晓亮:《基于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的主体功能区定位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第4期,第43~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