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推进和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许多学者就如何对城乡一体化取得的进展及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许多学者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了量化评价,特别是近10年来研究成果较多。一是在研究对象的范围选择上,相关研究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研究是以整个国家为对象,对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评价。如倪鹏飞、蔡书凯、王雨飞(2016)分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结构转换等4个方面构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4年我国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了测算。中观研究主要指以省域或某个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如汪宇明、刘高、施加仓、蔡萌对2008年各省市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对比分析,修春亮、许大明、祝翔凌(2004)对东北地区的研究,刘伟、张士运、孙久文(2010)对四个直辖市的评价与比较等。微观方面是以市级或县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这一类研究成果最多,如袁方成、李增元(2010)对武汉市的研究,常纪坡、马萍(2008)对拉萨市的研究等。二是指标的选取方面,由于城乡一体化评估涉及多个方面,受限于指标数据的可取性等因素影响,不同研究人员选取的指标各不相同,多的达到42个指标(顾益康、许勇军,2004),少的只有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个指标(徐颂、黄伟雄,2002)。三是计量方法选择上,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居多,其次还有AHP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
1.指标选取原则。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制度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尽可能合理,尽可能体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本质特征。为此,指标选取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要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不能过简造成信息遗漏或者过繁造成难以量化,应力求客观、准确的体现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二是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要有层次性,用不同的层级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各个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既要相互独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特征和状态,又要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三是动态性原则。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持续完善的过程,因此指标选择和数据收集要充分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征,充分考虑选择连续统计性指标和收集若干年的数据。四是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对区域政策评估和决策参考服务的,因此指标的选择要能够量化和有较强的代表性、指标数据要能够便于收集、指标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要统一,以便于各区域间、区域内部各年份间的比较研究。
2.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参考国内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评价选取的主要指标,并考虑指标的代表性、数据的可取得性等因素,从城乡发展、城乡差异和城乡统筹3个方面来分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城乡发展水平反映了城乡在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城乡差异水平反映了城乡在消费、收入、产业结构、投资等方面的差异水平;城乡统筹水平反映了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协调发展而做出的努力。
表3 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应用SPSS17.0软件对甘肃省及各市城乡一体化进行量化分析。以 2007年为基期,甘肃省2007—2016年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数见表4;2016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数见表5。
1.甘肃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变化。2007—2016年甘肃省城乡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这表明近10年来甘肃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从指标变化可以看出,2013年之后甘肃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与甘肃省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有着紧密的关系。
2007—2016年甘肃省的城乡差异指数整体上呈波动特征。这与各产业间的生产效率有很大关系。同时,尽管政府在加大农村投资、促进劳动力当地就业等方面做出过许多努力,但受制于农村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县域经济发展薄弱等因素影响,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度改变城乡差距较大的格局。
表4 2007—2016年甘肃省城乡一体化程度指数(www.zuozong.com)
表5 甘肃省各市州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2016年)
2007—2016年甘肃省的城乡统筹指数呈快速增长趋势。这说明国家和甘肃省实施的“三农”政策取得了成效,也反映了近年来甘肃省在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加大了投入,相对改善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
总之,虽然城乡差异扩大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但整体上城乡发展和城乡统筹的正效应还是快速推进了甘肃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从-3.15变动到5.66。说明甘肃省在消费、投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进展速度加快。
2.甘肃省各市州城乡一体化程度。各市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呈非均衡状态。城乡发展指数最高的前5位为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市、张掖市、庆阳市;而临夏州、陇南市、甘南州排名后三位。将城乡发展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发现,城乡发展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为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城乡发展指数较低的区域均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
各市州城乡差异明显,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对城乡差异指数排序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城乡差异相对较大,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城乡差异反而相对较小。其原因可能在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虽然在重新加大在农村的投入,但城市发展的速度仍远远高于农村的速度;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近年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与其他地区,因此城乡差异相对较小。因此,解决好城乡差异的手段不仅是城市或农村单方面的发展,最佳的途径是城乡的协同发展。
从表5还可以看出,甘肃省各市州城乡统筹的排名和城乡发展排名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甘肃省各市州在重视推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还在努力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各市州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投入力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反映了解决差距问题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城乡差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从整体上看,14个市州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上没有规律可循,城乡发展不够协调。但城乡发展、城乡统筹和综合指数的排名基本呈同一趋势,城乡差异和综合指数的排名呈反方向波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