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背景下,我国家纺行业的管理,在渠道形式、消费习惯、研发创新、智能生产、跨界融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较以往表现出有显著差异的新趋势。
(一)由线上聚力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线上网商销售增速放缓。以增速超过家纺行业平均水平的床品产品市场为例,近几年线上渠道增速放缓,线下渠道明显增长较快。电子商务在前一阶段迅速发展期间,为培养消费习惯,多采用针对线上商品的款式、价格、配送等常规优惠措施。但现阶段,消费习惯已建立,线上销售的价格及售后服务优势逐渐减弱,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更广泛地、更稳定地吸引客源,因而引导消费者采用多种购物渠道成为重点。线下实体销售倾向扩展线上业务。即使企业以线下实体店面销售为主,也必须重视线上业务的开展,从而获得扩大销售、增强体验、降低成本等优势。最终形成线上与线下融合、购物场景多样化的渠道趋势。
(二)由重视性价比向重视消费体验转变
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显著,产品定制趋势显现。新生代消费者关注产品的个性化、独特性,对于家纺产品的定制化需求明显增多。与服装产品不同,家纺产品的品牌差异主要集中于品质及服务,而非设计,因而其买手模式趋势并不明显。
消费者重视购物体验。利用新技术,线上渠道可采用虚拟VR与实景同步展示产品及购物场景,提高消费者的线上体验。消费圈层化趋势明显。有同样兴趣爱好的消费者多会形成黏性较高的社区文化及小群体,并且消费需求有明显层次划分,对品牌的社交心理需求远高于以往。最终形成个性化定制需求加大、重视消费体验、重视社交评价的消费需求新特征。
(三)由聚焦成本领先向智能生产转变
利用数据时代新技术,生产规模化与产品定制化达到有效统一。借助客户信息碎片化后的数据整合,服装生产可实现定制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家纺产品也同样,企业利用互联网,将分散的消费者需求信息,经过收集、分拆、汇总后,即直接进行构件的大规模生产,从而实现定制产品与规模生产的有效结合。
企业生产智能化程度提高。生产设备智能化,且生产工艺与消费端信息无缝连接,可按终端客户需求即时安排生产,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库存成本等。例如,亚光家纺的自动输送料设备,可实现取料、称量、配料、输送等过程全部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有效减少人工成本。生产的智能化,信息的融合化,即智能化与信息化的结合,才能真正带来行业生产效能的提升。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的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www.zuozong.com)
(四)由产品材质研发向智慧功能创新转变
领导型企业的产品创新尤为重要。领导型家纺企业,为建立独特竞争优势,依然会进行较大投入的产品创新。例如,罗莱家纺旗下LOVO家纺的雷克雅专利立体鹅绒被系列产品,金佰利纺织的轻奢风提花割绒窗帘,奥坦斯的新中式易护理沙发布等。
在功能化家纺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生产智能家纺产品。例如,和而泰的智能止鼾枕、科技感应“助眠盒子”。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家纺行业的转型升级,除了提升产业链价值定位外,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链的整合与扩张。
(五)由家纺行业内扩展向大家纺、大家居转变
在大家纺、大家居的概念成为家纺行业发展主流的背景下,家纺企业的跨界融合越来越普遍,主要涉及家居行业、软装行业、酒店行业等。其中,整体家装风格的匹配要求增加,家纺行业与家居、家装行业联系更紧密。例如,罗莱生活进入软装家居,与室内设计整合和梦洁的智能家居领域拓展战略;小轩窗的软装“1+1”、悦达的“设计师联盟”、蓝丝羽的O2O等,都在影响消费者生活方式;富安娜制订了进入家具领域的美家“全屋艺术美家配置”战略,建立“小宜家”发展模式;多喜爱与科通芯城合作,实施智能家居“AI+家纺”的发展战略;梦洁股份涉足家居服务领域。
由于家纺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且几乎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导致行业内低价竞争成为常态。而在新零售背景下,消费者消费习惯倾向个性化消费体验,产品需求呈现多样化。这样,进行跨界融合的企业,就可更好引导消费需求,从而建立独特优势。
(六)由关注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向增强社会责任的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转变
消费者要求产品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消费理念,逐渐成为当前消费市场的特征。消费市场上对环保产品有更多需求的同时,企业的生产环节也在尽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例如,水星家纺与美国公司合作研发的,以天然玉米为原料的新型绿色环保产品;喜临门以纳米竹炭、天然黄麻为原料的新型床垫;愉悦家纺牵头研发的“高精度圆网印花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富安娜·美家产品使用环保型胶水等。
家纺行业中,政策环境的客观限制,也要求企业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由于全国各地均加强节能减排并推行大气排放标准的制定及执行,许多毛巾企业受此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减产,整个毛巾产业2017年一季度曾出现大幅下降。虽然,第二季度就开始好转,但这种威胁还将持续存在。家纺企业欲保持优势地位,进行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