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商:中国商业经典的缔造者

晋商:中国商业经典的缔造者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商。资料卡3-2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昌嘉庆年间,在平遥众多的商号中,有一家叫西裕成的颜料庄,总号设立在城内西大街,财东是西达蒲村李家。另一方面就是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学而优则贾”。但不同的是,晋商始终坚持并严守诚笃与信义的行为准则,绝不蒙虚欺诈、巧取豪夺、以邻为壑、背信弃义。其实,商界崇敬关公、奉关公为财神,就是滥觞于晋商。

晋商:中国商业经典的缔造者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商。晋商是明清时期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

晋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晋唐时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到清朝中期,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1851—1874年)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并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

资料卡3-2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

嘉庆年间,在平遥众多的商号中,有一家叫西裕成的颜料庄,总号设立在城内西大街,财东是西达蒲村李家。西裕成商号经营多年,资力雄厚,在京师天津汉口、成都等城市开设有分号。先后在汉口分庄和京师分庄任经理的雷履泰,在经营同乡、亲友少量汇兑银两的过程中,借鉴古代飞钱、便钱(或便换)的经验,克服账局只经营货币借贷不经营汇兑的缺陷,逐步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汇兑经营模式。当雷履泰被调回平遥总号任总经理时,建议东家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经财东李大全同意,投资30万两文银,于道光三年(1823年)左右,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意在如日东升,生意昌盛。雷履泰出任总经理(大掌柜)。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记

日昇昌票号成立后,首创了异地汇兑业务,用金融票据往来的方式,代替施行了几千年的商业往来必须用金、银作支付和结算手段的老办法,解决了国家银行未出现前大宗项银两往来的困难,并很快在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号,票号业务搞得红红火火。

山西票号的出现,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金融资本。当时全国51家大的票号中,山西商人开设的就有43家,遍布全国各大商埠,并在韩国、朝鲜、日本也设立了票号,曾一度“执中国金融界牛耳”。

(资料来源:编者整理)(www.zuozong.com)

晋商有自己的经商秘诀: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本帮商人的向心力;用传统道德规范经商的行为;寻求政治上的靠山,庇护本帮的经商活动。另一方面就是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学而优则贾”。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

晋商“学而优则贾”理念没有多少文字记载,而是深深隐藏在晋商的心中,溶化在他们的血液中。正因为如此,使得晋商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其他商帮是比较高,他们的经营模式也是最先进的,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现代经营方式,已经在他们身上萌芽。从晋商的成败品出了晋商的文化哲理,一个经商世家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晋商不仅是商人,还是有学识之人,言传身教,治商有方,并在家族内形成重教之风。

晋商代表——乔致庸

资料卡3-3

以诚取信 以义泽利

做生意、开票号,无疑是为了赢利、赚钱、增殖资本。晋商当然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晋商始终坚持并严守诚笃与信义的行为准则,绝不蒙虚欺诈、巧取豪夺、以邻为壑、背信弃义。他们在经商过程中能够非常恰当地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坚持义利统一、义利互惠和义利相促,而绝不舍义取利,更不唯利是图。

晋商训道中有一句流传最广的口头禅,便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信义为本,禄利为末”。在遍布全国乃至境外的诸多晋商店铺中,大都书有类似“贵忠诚,鄙利已,奉博爱,举善事”“平则人易亲,信则公道著,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的警言,用以告诫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重信义,除虚伪,倡仁智,守良规”,都要“重廉耻而惜体面”,都要“利以义制、商以德驭”,都要“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在晋商中,宁可亏血本,也要守信誉;一诺千金,终生不渝;爷辈欠债、孙辈偿还的事例,屡见不鲜。“晋商笃守信用”这句梁启超曾经说过的话,的确揭示了晋商获得成功的一大法宝,并为世人所公认。其实,商界崇敬关公、奉关公为财神,就是滥觞于晋商。这除关公是山西人外,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关公乃为耿忠和信义的象征。

(资料来源:艾斐.晋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84-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