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商人原始资本的积累,都是从创业开始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寡到多、从贫到富的过程。古代商人的创业环境是艰苦的,一是因为当时的外部环境对商业不够重视,认为商业是“末业”;二是商人创业资本少,往往白手起家,从小本经营入手。这就意味着要想取得商业成功,几乎每一个古代商人都必须历经挫折,艰苦奋斗。
志向坚毅,既是商人的一种淡泊简朴的生活状态,又是一种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学习、传承和发扬商人坚毅的精神,不是刻意的节衣缩食,劳作不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内在精神,镜鉴初心,始终激励我们奋斗不息。
百折不挠,是一种坚守初心、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创业的道路充满荆棘与挑战,只要精神不倒,失败了还可以卷土重来。改革开放初期,浙商依靠“四千精神”走南闯北、吃苦耐劳、从事小商品生产和交易,四十多年来,为推动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本。
可以说,绝大多数商人都经历过艰苦的创业历程。以徽商为例,“足迹几遍天下”,岭南塞北、寒来暑往、吴越荆襄、频历风波。徽商中很多从小就出门学做生意,历经劳苦艰辛。为了创业,商人们离其故土,别其家庭,远走四方,鲜有定所,甚有创业者,客死他乡,不能归葬。没有这等创业的辛酸史,就没有商人的辉煌。
商海浮沉,竞争无处不在,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从商也要面临各种决策的风险。胜败乃兵家常事,商家中亏本折阅之事也难以避免。有人不禁打击,一蹶不振,从此,商海之中销声匿迹。而但凡最后成功的商人,都能始终秉承着志向坚毅、百折不挠的精神绝地逢生。“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直到成功。
资料卡5-3
浙商的“四千精神”
浙商的四千精神(www.zuozong.com)
“四千精神”是浙江商人生产经营的精神理念和高度概括,体现了浙商在商业发展当中的格局、情商、智慧和毅力。
(1)走遍千山万水,是浙江商人的格局。浙江商人的发展不局限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为了生存与更好的生活,走南闯北,在商海中历练。尽管天南海北语言不通、水土异同,但浙江商人敢打敢拼,具有实干精神,并且善于经营,善于观察。在行走中学习、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展商业视野、发现市场机遇、寻找空白市场。敢于将自己的生意拓展到异乡甚至海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浙江商人。浙江企业仍将“走出去”作为自己的重要商业战略。
(2)道尽千言万语,是浙江商人的情商。打开市场,推销商品、管理企业、争取客户,无一不需要沟通表达。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浙商能够说尽千言万语。敢说不是甜言蜜语,连哄带骗,而是用满腔的热忱,能屈能伸的韧劲说服对方、推销自己。并且言必行,行必果,用行动和事实来争取顾客。
(3)想尽千方百计,是浙江商人的智慧。早期浙商多为“草根”出生,企业决策首先考虑的就是经营与发展,顺势而为、务实肯干、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使企业把握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基业长青。海宁不产皮革,桐乡不产羊毛,却突破了地域与自然条件的限制,成为全国最大的皮革和羊毛衫市场。在浙江,这样的产业集群有很多,浙商小资本的聚集带来了大规模的产出效应,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和强大的竞争优势。
(4)历经千辛万苦,是浙江商人的毅力。浙商不尚空谈,身体力行,不怕吃苦,勇于吃苦,更明白吃苦是为了什么,不单一重复的吃苦,具有勤奋务实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往往历经了千辛万苦,也能够取得事业的辉煌。
“四千精神”激励一代浙商不断挑战自我,持续改进推动和促进浙江乃至国内外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兴旺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