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最大不同是,培训项目学科跨度大、交叉性强,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和实际结合要求高。为了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不断开发优化课程项目,学院成立了课程研发部,专职课程研发人员占学院员工总数的10%以上。2007年在第六次战略发展研讨会上,学院提出要把课程研发部发展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并要求课程研发部必须时刻注意捕捉市场讯息,密切跟踪市场的变化,开展前瞻性的思考,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
图7-13 自主课程研发流程
在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每一个新的项目课程都需要经过10余道工序的打造:包括“项目发现→项目研讨→项目立项→项目顾问→项目调研→项目初次设计→项目见面→项目优化→项目定稿→教学→持续优化”等环节(见图7-14)。
多年来,课程研发部摸索出了一种“海螺圈”课程设计模式(见图7-15),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重复着“课程→师资→评审→调研→课程”的过程。而每一次循环过后,项目就更成熟一次,就像一只海螺生长一圈,一圈一圈,越长越大,越长越成熟。通常经过一个循环后,要形成一版设计稿。“海螺圈”最多的项目是《国际银行家顶级课程》,总共生成了21稿,也就是经历了21个“海螺圈”,设计时间长达一年半。即使一个最简单的项目,也要经历12~15个“海螺圈”。(www.zuozong.com)
图7-14 课程研发部“海螺圈”模型
“海螺圈”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设计、深度设计、招生简章设计。每个阶段的设计重点都不同,层层递进。
为了保证学院的每一个项目都成为精品项目,确保课程质量和方向,学院还制定了老项目的优化制度和流程,不断推陈出新。从课程设想到课程成熟整个过程都会请相关领域的学者或行业专家担任课程顾问,并建立了继续教育授课教授甄选的理念和标准,授课教授必须50%是实战派专家,50%是学术派专家,并根据授课情况,尤其是教学评估的结果,每期优化20%授课教授,初步形成了“522”的授课教授选择和优化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