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后,南京商业振兴,交通发展,市场繁荣。1927年为实现孙中山葬于“钟山之阳”的遗愿,中山陵墓和迎榇大道(中山大道)筹备动工。建造中山陵工程营造厂,亦从上海购货运汽车数辆。进而,在南京东郊以紫金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1929年6月1日举行隆重的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前后,大兴土木、广植树木,建设举世闻名的中山陵风景区,时称“国父陵园”。即中山门向东北行约10里,“即至总理陵园。位在明孝陵之东,钟山之麓,气象雄伟、规模宏大。全部工程融会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神,坚朴壮丽、别创新格,殊足表示一时代之艺术”。陵园面积45800余亩,“奄有钟山全部,雄视首都之东,实为东南名区”。园内辟有果园、竹林、苗圃并其他农作物。“总理陵墓,居园之中部,拾级而上直达祭堂。内供总理石膏坐像一座,弈弈如生。堂之后壁即为墓门,墓室作穹隆状,室之中央即为大理石圹。圹之中央,设长方形之墓穴,为总理灵榇奉安之所,墓穴上覆以总理大理石卧像一座”。
图6-1 孙中山先生陵墓
图片来源:叶楚伧、柳怡徵:《首都志》上册,正中书局1935年版,图片附页。
与此同时,与中山陵园配套的交通设施也相继建成。如环陵路初建时由紫金山南麓下马坊起,至山北的太平门口止,全长10.5公里。该路于1928年5月勘定路线,分5段招标施工,10个月竣工。竣工后改为城内中山路起,延伸环绕紫金山南麓至下马坊,再向东至马群绕越山北,并自太平门至明孝陵甬道,共计18公里,路面宽4.2米。山南则筑明孝陵及灵谷寺道路,路面平整,甚便游览车辆的行驶和陵园名胜的交通。道路完善后,通行公共汽车以便于旅客游览则显得刻不容缓。
现今起于中山陵横贯南京城东西的9路公共汽车线路,其前身就是1932年5月开办的江南公司陵园游览线。但其时开通却一波三折。如1931年5月7日,该公司就为方便各界人士拜谒中山陵,向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和南京市工务局呈请开办陵园游览车,并在新街口、大行宫设置候车站,以利乘客上下。虽陵园管理委员会持欢迎态度,但市工务局以陵园车为郊区车为由,不批准在市区设站,公司遂撤销申请。为此,陵园管理委员会对工务局颇有微词。翌年4月,随着中山陵的游人日渐增多,大家对增开游览车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陵园工作人员也为自己上下班便利,主动到江南公司申述,表示全力支持开辟这条游览线。陵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人马骧以“各地到南京的人士都希望瞻谒中山陵而交通不便”为由,要求江南公司开办游览车。但公司坚持非在市中心设站不可,而工务局仍持原有立场,双方互不相让。嗣后,“江南汽车公司陵园游览车由陵园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林森函请本(工务)局准予行驶”,因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又为陵园管委会主任,出面向工务局交涉,迫于各方压力,该局只得批准江南公司的申请。(www.zuozong.com)
随之,该公司迅速将即将通行的游览车装饰一新,特地选择了新车底盘,建造了美观的车身,座位一律朝前,夏天用湘竹遮帘,春秋用黄绸窗帘,栏杆扶手用镀铜和克罗米,座位用皮垫沙发,富丽堂皇。1932年7月,正式“增设陵园(新街口至中山陵)游览车”,路线起自新街口、大行宫、西华门、中山门,而达四方城、中山墓,迄于灵谷寺。即城内在新街口及大行宫两地设游览车站,以利乘客上下,票价仍照逸仙桥起不加价。该路线全线长10.38公里,票价为一票制,“每位乘客一律收费一角二分”,每辆每季纳捐90元。陵园游览车正式通车,在新街口起点站亮相,即受到市民好评。
中山陵游览车通车后营业兴旺,后因中央体育场游泳池建成并对外开放,前往瞻仰中山陵园及游泳的人与日俱增,该线又增中央体育场、孝陵卫站。即因乘客绝大多数是单向,另一向车辆形成空驶,占营业里程一半,很不经济。而孝陵卫一带人口稠密,但往返市区只能搭长途汽车,于是公司将陵园游览车的行车路线改为环形:从中山陵经灵谷寺至体育场、孝陵卫,沿京杭路入城。线路改进后,车辆实载率提高,营业收入增加一倍以上。后每逢孙中山纪念日或节假日,游人格外拥挤,该线需临时加车。同时游人乘江南公司东郊游览车谒陵,还须遵守《谒陵规则》及开放时间,“国内外团体代表来京谒陵者,须预先通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以便谕知警卫引导参谒”。由此,游览车的开通使中山陵园风景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同时,江南公司还针对乘车频密的职业人口,发售市区汽车月票,“此一措施盖为减轻经常乘客之负担,及表现公司为社会服务之精神”。如1936年8月,该公司对中山陵园工作人员等发售陵园游览车月票,每张大洋6元。简言之,战前江南公司“特辟陵园游览车一路,这种游览车每天不停的巡回开始,在陵园范围内,无论远近”,每次只须费用1角2分。
图6-2 战前行驶在中山陵的江南公共汽车
图片来源:江苏省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江苏公路交通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2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