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孙中山在南昌百花洲行辕谈及:交通之法,铁路为急务,然马路尤不可少,盖马路费较省便。且马路行自动车(汽车),自动车费亦较少。如每车坐12人之自动车,每里只须万元可修;路之平坦者,每里仅5000元或2000元可以修好。有此自动车,然后铁路亦能获利。不然,距铁路较远之人即不便搭坐,即修小支路亦不十分便利。进而,孙氏在《建国大纲》中指出:“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试观世界今日最文明之国,即道路最多之国,此其明证也……故吾人欲由地方自治以图文明进步,实业发达,非大修道路不为功。凡道路所经之地,则人口为之繁盛,地价为之增加,产业为之振兴,社会为之活动。道路者,实地方之文野、贫富所由关也”。然国民政府定都前,南京道路“历久失修,类多凸凹不平,车马行人往来均感不便”。道路建设滞后显然难以适应大众化交通的需要,汽车运输业无从发展,全市公共汽车仅6辆。定都后,新政权决意彻底改变首都道路的旧貌,因此“国民政府建都之初,第一个工程便是开辟新路”。1927年6月13日,市长刘纪文在总理纪念周宣告,“本市长奉命接任其职,即在改造南京,而改造南京自非先从修筑马路入手不可”。1930年春,首都建设委员会规定:首都干路系统图及次要干路路线,交市府按年修筑,“系统图公布后,即循序开辟”。随之,“重要干路次第兴筑,物质建设,规模大具”。此期,南京城市道路以新辟、翻筑及修缮的建设实施程序全面展现。
彼时,首都建设委员会和南京市政府“一面规划道路系统,呈经中央核定,一面进行开筑中山路”。中山路初名“迎榇大道,总理奉安典礼时开筑完成。后名中山路,以资纪念”。因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榇南下,“为尊重奉安典礼及便利行旅计,特先期修筑中山马路,自下关江口直达陵墓止”。1928年8月8日,首都建设委员会成立“首都道路工程处”,专事中山大道的修筑,市长刘纪文兼任处长;12日在和会街前三十三标旁隆重举行中山大道破土典礼。该路于1928年8月开建,迄1929年5月(第一期)竣工,“为南京第一条现代化的马路”;“将来此段路线,不仅为本市交通之孔道,且为中国南北交通之枢纽,异日盛况,可以预想”。
斯时,“这中山路可说是南京城里的第一大工程”。该路设计长11.950公里,规定宽度为40米。所经拆让民房之区,先行着手中部快车道及休憩道建筑计20米。快车道居路中,宽10米,其路面构造方法,为碎砖一层厚8厘米作垫底,次为水泥混泥土一层厚15厘米,又次为油石子一层厚3厘米,复次为土沥青(柏油)混泥土一层厚5厘米,四层计共厚31厘米(计约一尺)。其两旁则辟为休憩道各宽4米,植树各两行,中铺青草,为儿童游息之区。其外两旁则为慢车道,各宽6米。此慢车道的建筑法,系以碎砖厚8厘米为第一区,水泥三合土厚15厘米为第二层,其上铺以大方石块用黄砂垫底为第三层,共厚11厘米。再外两旁为人行道各宽5米,其建筑法用水泥浇铺厚9厘米,垫以碎砖基底厚8厘米。人行道旁各植树一单行,全路共具侧石六道……至其铺设道路费额,先就居中20米一部,除去桥梁涵洞等项工程另行估算外,计预算数额合45.8712万元。1928年9月间,政府议决暂借华侨捐款150万元(原作购飞机用),“充修筑首都中山路迎榇大道之用”。
其间,中山路路面工程分六段建筑(见图1-6),第三段工程(和会街至宝泰街)由市工务局承办,为全路1/4。其余五段公开招标,由椿源锦记、谈海厂、缪兴顺、严永记、联益公司营造承包。中山路筑建时,施工条件差强人意。其“西段自鼓楼直达江边,沿路所径,非高粱芦苇即桑田竹园,枝叶繁茂,茫无际涯”。新街口、大行宫一带房屋众多,明故宫遗址田畴交错,中山门地段也是竹林丛杂。施工后期,正值冬季雨雪不停,刘纪文专事成立“中山大道促成委员会”,要求“各承包人不得延期”。为此,五家承办商分别述陈困境,“一月以来迄少晴日,集合驴马小车,日夜工作,虽数万工人,日夜为劳未尝稍懈。无奈天降雨雪,平时所筑之工,因水而陷落不坚,工人衣单力弱,雨雪封门,此实非人力所可挽救”。但此举却遭刘氏训斥,市工务局局长陈扬杰也因中山路的进度延误被免局长职,并报国民政府听候处分,该局长职务着先派金肇祖代理。
在强力政令态势下,中山路于1929年5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全线自江口至中山门延24华里即12000米,由南京市政府负责筑建。中山门外至中山墓长6华里的马路(陵园路)由总理丧事筹备处建筑,同期竣工。中山路全线共分四段:第一段自江边至挹江门长1250米,第二段自挹江门至保泰街长3800米,第三段自保泰街至新街口长1870米,第四段自新街口直达中山门长4030米。第一期建筑费,据市政府报告共计用洋128万元,其中用于马路工程63万元,用于桥梁19万元(中山桥16万元、逸仙桥3万元),其余则以排水设备等之用。事实上,中山大道虽规定宽度为40米,但因“奉安大典限期紧迫,是以时间与经济关系”,先筑成中心部分10米沥青路(柏油路),即中间10米快车道。(见表1-20)
图1-6 中山路土方工作
1.铺设前的土路;2.开辟中山路;3.鼓楼填塘后情形;4.猛进中之中山路;5.保泰街土方状况;6.海陵门附近之开挖土山辟路情形。(www.zuozong.com)
图片来源:南京特别市市政府秘书处编译股:《一年来之首都市政》,南洋印刷厂1928年版,图片页;南京特别市工务局:《南京特别市工务局年刊(十六年度)》,南京印书馆1928年版,图片页。
表1-20 南京开辟各处马路概况调查(1929年11月)
其后,自鼓楼至乾河沿段筑成快车道后,交通日繁车辆拥挤,当局又于1935年7月实施拓宽中山路计划:“中山路自乾河沿至中央路交叉口一段,两旁房屋日益增多,车马辐辏,交通繁盛”。唯中间10米柏油路,亟宜拓宽至规定的40米。自乾河沿至中央路交叉口计长约1200米,估计工程费用约需87000元。最终将该路两侧各筑宽4米游憩道,6米慢车道,5米人行道(共40米),同时铺设下水设备,该段全长1.8公里,于1935年12月完工,即为中山路第二期工程。而由鼓楼经新街口东折至大行宫一段,因拆迁房屋较多,故于1936年7月前后,始按原设计40米宽做足,所有慢车道、人行道等,均按原设计增建。是年11月,“又筑至励志社东首”,是为中山路第三期工程。此时中山北路段在海军学校、行政院和大方巷口至湖北路口的路幅已均为40米。斯时,中山北路自鼓楼至下关、中山东路自逸仙桥至中山门,“两旁之慢车道等,以各该处之市廛较疏尚未兴筑,正在计划进行中”。当年统计市路的调查中,全市市路总长为64公里,中山路即达12公里,占统计总数的18.7%。(见表1-21)
表1-21 南京市路名及里程(1933年)
抗战前,中山路“北起下关江边而达新街口,折而东向至中山门止”,全长12001.94米。由下关江边至新街口一段,名为中山北路;新街口东向至中山门一段,名为中山东路。中山北路,自新街口北向经鼓楼,出挹江门过中山桥,达中山码头(即下关江边)为津浦铁路中山码头车站,东向为江边马路,中山桥南堍之东为热河路,达京沪铁路下关车站。其城内段,“有山西、云南、珠江、广州、国府等新辟干路横贯交叉。其中段鼓楼北与中央路交接,达中央门至京沪铁路和平门车站。中山东路,起向新街口,东向大行宫、逸仙桥至中山门,与京杭公路及陵园路衔接。其由大行宫南折,为太平路接朱雀路,逸仙桥之东北折为黄浦路,与珠江路贯通”。全路宽度为40米,路中铺柏油路面,两旁建筑慢车道、游憩道和人行道。关乎1936年中山路上的交通形态,时人也做形象描述:中山路长20余华里,路面广40米,“全路自下关江边,作三角形贯通全城,再向东蜿蜒而达中山陵墓。虽下关近城的路并不十分阔,但登上中山路,那气象便伟大了。路面的广阔,就是以全国第一大埠的上海和它去相比,也是匹敌不过的”。
概言之,彼时中山路告成,“则下关与城南方面之交通,大为便利,为首都第一干线。依现在之中山大道,延长其子午线一段,北起和平门南达中华门,成为一大干线,此二线为建设首都之基本。子午线全部由此而南,无一屈折”,当时美国纽约第五街长6英里,“号称世界最长之街。中山大道之长度过之,全线长八英里,中山门外二英里之大道尚不计焉”。更为重要的是,“中山路确实是我们首都第一条大道,是我们建设首都计划中第一条干线。中山路的成功,是我们首都道路建设的成功,有了这一条中山干路,我们可以由这条干路造成许多支路,由许多支路再造起许多支路,于是我们首都的道路纵横贯通,无往不便了”。时主政者亦认为,“(中山)大道成功,始渐完成总理民生主义中行的问题。总理所著民生主义,衣食住行四者并重,而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第二项,亦谓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诚以道路为人人所共有,其在国家,则犹血脉之在人身……南京而无完善大道,不惟无以利行者,又何以慰总理在天之灵?此次共筑大道,实秉承总理遗志,建设艺术化之南京,故即以中山名之,示尊崇之意,亦使行此道者咸知先知先觉,惠我于无穷也”。由见,中山大道不仅是其时首都第一干道,亦成为20世纪初期中国城市道路建设的创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