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于1776年,“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已谈及交通运输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最为实效”。斯密进一步认为,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其富裕主要表现之一即为有良好的水陆交通体系。如关于交通,他介绍说:“中国的公路,尤其是通航水道,有人说比欧洲著名的水道要好得多”。事实上,交通运输业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早于古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加图已意识到了发展农庄商品生产的必要性,提出要将农庄的地址选择在交通便利和有利于产品运销的地方。至19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指出,“交通的便利,会降低农产品在伦敦和伦敦产品在农村的价格”。20世纪初,我国学人亦认为“挽救目前中国之危亡,厥维谋经济上之出路;而求经济上之出路,则首恃乎建设交通”。即运输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诱导作用。如据统计表明,凡交通便利之地,经济发展为速,而交通后进之所,经济就迟滞不前。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生产首先在交通便利的河海沿岸发展起来……美国的工业,大多集中在湖、海沿岸;日本的十大钢厂都分布在海边;我国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具如日本政府的投资也始终以基础设施产业和公共事业为主(如交通设施等)。1953—1958年日本用于运输通信设施的投资占该时期公共投资的19.2%;1960—1970年这一比例高达44.6%。正是由于在政府支持下的大规模交通运输投资,到1980年代日本已基本形成高度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成为经济起飞的重要基础保障。而韩国政府一直把基础设施的建设视为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仅在1962—1971年,政府就把投资总额的60%投向基础设施,其中运输通信设施的投资一直占国内投资比重的20%左右。相应的,韩国的经济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由此,国家的经济活动是与现有的运输网和城市中心的布局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进一步言,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和发展,经济活动的空间不断被拓展,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譬如“就运输言,今有陆运水运空运,然考其递嬗,除空运为近世产物外,陆运水运均发轫甚早,而陆运中之公路尤较铁路为先”。即虽然汽车的发明和使用约比火车晚50年,但随着汽车的出现,公路运输迅速发展。公路运输的优点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能实现“门对门”运输,且修建普通公路所需投资少、见效快。从而,公路的经济价值在于:因其修建遍及于面,不受点线的限制,可适应多方面之需要,故特具普遍性;公路因其发展易于配合自然环境,僻壤山陬,无远勿届,故特具深入性;公路因其运输工具富有弹性,调度灵活,可适应各种运输业务之用,故特具机动性。并且,公路使用范围广,各种大小型汽车、机器脚踏车等机动车辆固可行驶于公路上,即其他运输工具如人兽力车等均可利用公路。由于公路运输工具使用的灵活机动,随时随地,可办理门户至门户的接送业务,装卸工作亦告便捷。而公路上任何运输工具在中途发生故障,并不影响其他运输工具的通行,运输可确保畅通无虞。如据近期统计表明,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公路(汽车)客货运输总量已处于主导地位。以中国、美国、德国为例,公路客货运量在客货运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约为80%、90%、53%。由上而述,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先行者,公路运输已成为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
(2)交通运输业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具有关键地位。衣食住行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需求,运输业就是专事解决“行”的需求,如“国之于交通,尤鱼之于水也。民之需要,当于衣食住并而为四”。可以确定,交通体系与社会经济变迁密切相关,人员的流动和货物的位移是这种变迁的核心;交通基础设施越是发达的地方,人们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经济机会就越多。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到21世纪,交通体系已经成为国际间、区域间和地区间经济活动的基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部门,它对社会的巨大作用蕴含在运输对象所有者的利益中。此外,运输生产构成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并为其他部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如促进建筑业、采矿冶金业、机械加工业(运输工具)。运输业是成熟技术应用的广阔市场,新材料、新工艺、高技术在汽车、飞机、铁路装备中有可观的应用前景。运输的发展包括运输业务与质量的改进、运输费用的降低或提高运输速度,其中运费的降低对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首先,运费的改变将导致市场范围分界的改变。其次,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工业体系的变动。接着,运输的发展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综合效应是抑制了通货膨胀。这个效应通过两个方面产生作用:一是改变了货物的短缺,因为运输系统的发达能使某一地区得到必须在别处生产的货物;二是平衡了物价,因为地区专业化分工、规模生产等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使物价下降,而物价的下降,有助于社会的繁荣。由是,运输业具有隐性社会贡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全局性。(www.zuozong.com)
再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比值较高的国家都是运输系统发达,运输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协调较好,同时经济也发达的国家。反之则不是。从而,运输业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更大潜在作用表现在促进资源开发和扩大市场,即关于生产,“交通发达,运费低廉……尤利于大规模之生产经营与分业”;对于交换,“因交通发达,需要供给之调节,各地物价,有平均之趋向”;关涉消费,“运费低落,货价落下,各阶级的人们,皆得享用各种货物”。进而,人的社会化需要一定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是社会化得以正常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交通工具,人们的交通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就会发生障碍和困难,人的社会化也就难以进行。具如公路在经济方面,可以开发产业,调节供需,能臻富国裕民之境;文化方面,可以传布文化,统一语言,能遂普及教育之利;社会方面,可以便利行旅,巩固治安,能增民生康乐之福。
(3)交通运输业于国家政治、军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历史,出于军事、政治和财政的原因,运输业一直是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政府对运输业关注的范围不断扩大。这一时期,政府首要关注的不是运输市场的效率,而是确保有充足的运输来促使政府完成防务、行政管理及国内稳定等重要任务。就交通运输对国家政治而言,“任何国家,要想使其强盛,首先应力求国内统一”,且“讲求统一,就有赖于交通之发达”。如“古代希腊、罗马,不惜巨资建设交通,近代如德意志联邦,南北战争后北美合众国之统一,日本维新后之统一,交通机关发达之功用卓著,皆其明证”。近代中国“统一困难者,未始非由国内交通不备,难将中央集权之实效也。不独国内为然,如海外殖民地之联络,国际宣传之进展,交通机关所负之使命亦大”。由此当时“全国人心目中对于交通建设的要求,感觉的非常迫切,所为交通建设这个概念,业已成了普遍的名词,而政府方面亦是不断的在那里提倡和设计”。迄至当代,由于工业化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第三世界国家启动大型项目推动国家经济增长,许多项目为改善当地运输条件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支持。例如,超过20%的世界银行借款和15%的援助(如拨款、技术援助等)都是针对运输项目的。从而,运输可以为政治和军事服务。一个国家寻求良好的运输不仅为了更有效地捍卫边境,还为提高国家的政治凝聚力。
不啻如此,交通运输还具有重要的国防职能。即“交通工具对于国防上之效能,在国家战争之时,贡献其能力于军事上之应用,而增加军运之效果,战事上获得伟大之助力”。而一旦战事爆发,交通运输为“战争之利器”。非常时期特别是战争阶段,交通工具的超经济功能就会表现得尤为突出。具如交通运输业具有(1)宏观调控的功能(稳定和平衡市场)。即发展运输业不仅是为了完成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量所必需,而且成为政府实现自己社会经济职能的有效工具。(2)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许多国家的运输线路,是出于政治目的,运输便利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运输业对国防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近期我国南海一些岛屿屡遭侵袭,就是由于我国军舰的远洋作战能力还不是很高,从而使国家的国防功能屡屡受限的缘故。由是,战争作为一种流血的政治,对更先进交通运输方式的迫切需要,往往成为交通发展最具爆发性的动力。战争对交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战争促使交通线路的开辟;其二,战争促进交通工具的变革。即“交通在战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战争动员令一下,全国人力物力总动员的时候,交通运输为了在前线输送军队,载运军器和给养,交通机关为了在后方流通商品和疏散人口,是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无疑,交通在平时已显得十分重要,“到了战时,更有它的重要性,而负起伟大的使命”。例如公路在政治方面,不仅可以统一国家,推进自治,能副朝令夕行之旨;国防方面,亦可以配合军事,机动运用,能收克敌制胜之果。一言蔽之,“交通事业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之关系均极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