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涝坝乡下涝坝村,提起哈萨克族小伙子加肯·哈吾合什,村里的人会给他这样的评价:“以前我们村最穷的人是加肯·哈吾合什,现在么,村里最能干的人也是加肯·哈吾合什。”
穷,对加肯·哈吾合什来说曾是一场噩梦。他十六岁时,母亲和妹妹相继患了“很重的病”,两人都是胃肠癌,一家人的生活模式基本上就在打工、挣钱、看病、还钱的过程中循环往复。即便这样,还是没能挽留住生病的亲人。只有初中学历的加肯·哈吾合什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却苦于没有一技之长。看到村民牧羊的方式由骑马逐渐变成了骑摩托车,加肯·哈吾合什琢磨着要去学习一门摩托车修理技术。
加肯·哈吾合什的修车小铺
下涝坝村新春联谊会合影
2014年,用加肯·哈吾合什的话说,“我们赶上了好政策”。哈密市民政局的干部到下涝坝和当地村民结对认亲,这些来自“大城市”的亲戚不仅给他们送来毛毯、面粉、食用油等慰问品,给孩子们带来各种书籍,还给他们带来各种“致富”的点子。
起初听说加肯·哈吾合什会修摩托车,他的亲戚先给他垫资1万元,在村口通往牧场的必经路段上建了一个小的彩板房,购买了一些基本配件,下涝坝村的第一个摩托车修理铺就热热闹闹地开张了。(www.zuozong.com)
冬闲时,“访惠聚”工作队组织当地群众开展“冬季攻势”技能培训和普通话培训,加肯·哈吾合什叫上妻子天天按时参加,他说,“以后要想生意做得更大,技术不能差,普通话也得学好,才能走出去和别人交流”。
“下涝坝村有500间房子,每间房子里都有一辆摩托车,可是下涝坝村现在只有我这一个修理铺,摩托车的大毛病、小毛病我都会修,每天生意好得很。一个月挣5000块钱左右,再忙,我的身上也有劲儿。”提起自己现在的生活,加肯·哈吾合什无比兴奋,“放在两三年前,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村里人也不敢相信,在他们看来,下涝坝村这几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下涝坝村是下涝坝乡一个哈萨克族牧业村,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一年中平均有8个月气候寒冷。当地群众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放牧生活,全村建档立卡脱贫户占全村人数的28%,巩固脱贫任务艰巨。
自哈密市民政局、市老龄办派出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到来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在村里实施了活畜交易市场、哈萨克特色食品加工厂、民族刺绣合作社、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村民活动中心5个扶贫项目建设,生活有了显著变化的牧民们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他们是我们村的‘卓力巴斯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