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某公司,有一位员工能力非常出色,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为团队排忧解难。然而,在举行团队活动的时候,却经常看不到他的身影。团队负责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于是,便决定亲自到他家,与他畅谈一番。
那天天气很冷,团队负责人带着一个团队成员敲开了他家的大门。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坐在火炉旁边。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团队负责人的来意,肯定是想要说服他,让他以后多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和会议。他心里想:“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就够了?为什么要和其他人产生过多的联系呢?那又有什么用呢?”
三个人坐在火炉旁,你一言我一语地拉着家常,火炉中的木炭烧得通红,发出哔哔啵啵的声音。团队负责人见状,拿起了夹炭火的钳子,小心翼翼地捡了一块烧得正旺的木炭,放到火炉旁边,然后继续聊天。
这个人看到团队负责人的行为,内心很不解:“他为什么这么做?”
时间不长,那块离开了炉火的木炭还没有烧完,冒了一阵青烟,便暗淡了下来。团队负责人用手捡起了那块熄灭的木炭,把它扔进了火炉中,只见它开始再次燃烧,和旁边炙热的“同伴”一起,燃起了熊熊火焰。
团队负责人说:“木炭离开炉火,就不能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我们希望你回到团队中,和我们一起发光发热。”此员工有所感悟,自那之后,不再排斥团队会议和活动。
人与团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团队离开了个人没有意义,个人离开了团队,将无法体现最大的价值。团队就像是一辆汽车,而个人就是汽车上不同的零件,有些人是发动机,有人是轮胎,有人是方向盘……发动机觉得自己天下无双,可没有轮胎的话寸步难行;轮胎觉得自己离开谁都能转,可没有方向盘就会转到险地上去,随时有爆胎的危险。
身处团队中,一方面要“有我”,就是必须明确知晓自己的能力边界,我能干什么?在那些方面是我擅长的?另一方面也要“忘我”,即不能片面地认为“我”是凌驾于团队之上的存在。
很多时候,团队成员在衡量自己和团队的关系时,是非常“自我”的:作出了成绩、取得了效果——都是我的功劳;事情没办好,业务开展不顺利——我没问题,是团队的问题!如此想法,其实并不少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都属于人的正常心理。但如果这样的想法不加控制和调整,一味地强调“我”的正面作用,就很容易忽视团队对个人成功的支撑作用。到最后,个人与团队会产生疏离感,对双方都没有好处。(www.zuozong.com)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雁阵效应”,值得所有人思考。
所谓“雁阵效应”,指的是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常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雁会不时地更换自己在雁阵中的位置。
大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生物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在雁阵中,飞在最前面的大雁是最吃力的,而后面的雁子,可以利用前面大雁所提供的“空气动力学”优势,以比较轻松的姿态去飞翔。这就是说,在大雁团队中,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大雁通过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团队的利益。为了大家能够飞得更远,大雁们会先后“忘我”地挺身而出,不计回报地为其他大雁承担更多压力。据科学家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一群大雁可以飞行的最长距离,是一只单飞大雁的1.7倍。
当我们站在地面上仰望天边的雁阵,看到的是一只一只奋斗中的个体,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个伟大的团队,也只有通过团队的力量,一只只大雁才能飞过寒暑,赢得更好的生存条件。
“雁阵效应”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团队想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忘我付出的精神。当大多数人能够放下自己,一心为团队利益着想的时候,不仅团队可以赢得胜利,个人的利益也能够实现最大化。如果一个团队人人都是独狼,彼此之间非但没有形成合力,反而会因为彼此争夺地盘而产生内耗,形成“狼多肉少”的局面。最终的结果就是,本来团结起来大家都能吃饱,结果因为不团结,导致只有少数人能吃好,多数人的生存压力会更大。
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大环境,在此环境之下,有时候我们提起“团队”“协作”“奉献”等词汇的时候,会让人觉得这些东西很“虚”。但实际上,不管什么时候,个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所能取得的成绩,都是有限的。唯有通过团队配合,大家才能抵达未曾到过的巅峰、实现更宏大的愿景。如果你拥有一个好团队,每个人的力量汇集起来,就会产生1+1>2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这样一个团队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好的“协作者”,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心理学家说,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社会学家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所处的环境就是什么样。只有忘我的付出,团队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记住你。当你把自己绑在团队这架战车之上的时候,团队的力量就是你的力量,团队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