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从北京钢铁学院的热能工程专业毕业。我最初被分配到一家国企,觉得一眼能望到头的工作没意思就辞职了,然后通过自己努力到美国留学,后来因为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回国。
这期间,我一直关注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身边也有不少人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一次,我和行业里的人聊天,问他们:“石油化工工厂里有哪些问题不好解决?”他们告诉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脱硫净化问题不好解决,会带来污染。
脱硫剂广泛应用于石油与天然气开采、石油炼化、煤化工等行业,用于脱除硫化氢和二氧化硫,是能源工业生产中重要的环保材料。在世界范围内,高效脱硫材料价格昂贵,难再生,脱硫成本高,一般企业难以承受。而传统的铁系脱硫剂虽然价格低廉,但硫容低,脱除效果不佳。市场上常规铁系脱硫剂理论硫容仅为30%,工业产品实际硫容不到15%,且再生成本高昂,使用后只能作为工业废弃物,仅我国每年产生的固体脱硫废剂就多达几十万吨。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我觉得这是个商机。我找到合作者——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刘振义教授,就如何分离影响脱硫活性的固体物质进行探讨,刘教授从结构化学角度深入分析后,建议采用其他化合物与亚铁盐进行合成反应。
我们决定成立一家公司来从事这个行业。那个时候特别流行起洋名儿,但我特别希望展现我们是一家中国本土的公司,又是三人凑一起创业,所以起名“三聚”。
1997年6月3日,我和张杰、李冬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了北京三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万元,这是三聚环保的前身。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我,我们开始从事新型脱硫剂、硫醇转化催化剂,SJ分子筛等高科技产品的研究。
我们开发第一个产品的目的就是解决脱硫问题。经过反复试验,并采用特殊的混合方法,终于合成出了一种新型铁基脱硫材料试样。当我们拿着这些新剂进行脱硫试验时,在场的同事几乎惊呆了,新材料硫容竟高达60%,且反应速度极快。(www.zuozong.com)
做实验其实就是“试”,我们尝试用不同的温度处理铁和钙,生成了很多样品。创业初期很不容易,虽然实验环境简陋,累了就铺凉席睡在地上,但幸运的是,当我们拿着试验品去检验后发现,RD图谱检测竟无衍射峰出现,而在高倍显微镜下观测为极微小晶体或无定形晶体结构。
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无定形羟基氧化铁新型脱硫材料从此诞生了!我们靠自己的坚持和创新“蒙对了”一个新材料!
后来,我们拿着这种新材料到中石化的工厂里去实地检验脱硫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还得到了中石化1998年的科技进步奖。我们立即着手尝试批量生产。
我的热情感染了和我一样钻研脱硫新材料开发的同事,进而攻克了工业合成难题。2006年底,无定形羟基氧化铁脱硫剂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生产技术工艺日趋成熟,产品质量稳定,为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这种新型脱硫材料及脱硫剂的大规模工业应用,从根本上消除了常规固体脱硫剂应用产生的二次排放及污染,环保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2014年,三聚环保以此新材料为基础研制的浆液法脱硫法、“一站式”脱硫服务等成套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美国页岩气开采。工业生产硫容高达56.7%,非常接近60%理论值,并以其成本低、效率高、可回收的显著特色,受到业内的关注和客户的高度认可。
就这样,三聚误打误撞发现了一种新材料,有了第一款产品,赚到了第一桶金,也是迄今为止的拳头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