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焦虑性心境障碍,是当青少年“焦虑障碍性神经症”又不能单独成立时,这种焦虑与心境障碍合病现象十分常见。临床上常将成年人焦虑障碍分别称为惊恐性焦虑、特质性焦虑和广泛性焦虑列入神经症内。焦虑障碍的精神体验在多种神经症,如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均可伴有焦虑症状。但青少年心境障碍(抑郁状态)时,其焦虑症状更为突出和常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8年发起的一项有四个国家参与的综合医疗机构精神—心理—行为疾病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伴焦虑症状的心境障碍的合病率竟高达50%。1996年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心进行了1次全国性精神—心理—行为疾病合病率的调查,其结果发现青少年期伴焦虑心境障碍的合病率也在50%。1年的合病率为51.2%,即有半数以上的青少年期抑郁患儿中,同时存在有焦虑障碍,82%的青少年期抑郁伴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同样在焦虑型神经症中合并抑郁症状或躁狂发作者也屡见不鲜。因此,学者们将焦虑与抑郁称之为“孪生姊妹症”说明焦虑与抑郁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青少年单独出现的惊恐性焦虑、特质性焦虑和广泛性焦虑少见,唯“伴焦虑症状的心境障碍”为多见,所以,没有设立“焦虑性神经症”。
青少年期焦虑心境障碍,是指患儿在青春期并非典型的三低(即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症状完全具备。目前认为,这类焦虑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情感缺失可伴有明显焦虑或躁狂,严重时可出现躯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等。这种情况可一生中仅发作1次,也可见于成年后反复发作者。焦虑障碍是在以上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莫名其妙的紧张,惊恐、担心、坐立不安、内心烦躁和焦虑。此症多在躁狂或抑郁症状出现以后而伴发焦虑症状者,极少数青少年可因极度焦虑和严重抑郁而出现自杀意念与行为。同属一种高风险行为。
【发病因素】
(1)遗传因素。已有翔实资料证实,遗传因素在焦虑性心境障碍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并证明一级亲属中本症的患病率为19.5%,远高于普通儿童的患病率。
(2)社会心理因素。惊恐、焦虑、躁狂、抑郁,是对某些外界环境刺激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自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时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青春期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障碍的躁狂或抑郁状态。在临床上一些焦虑障碍的患儿,患病前有明显的心境障碍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带有威胁性事件,更易导致焦虑症状的心境障碍发作。
(3)神经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的获取得益于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焦虑、抗抑郁的常用药物大致相同,抗抑郁中所用抗焦虑症状的药物,也多选用苯二氮类,三环类、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在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中,发现许多药物都因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即血清素或称神经介质),说明这些神经递质都参与了焦虑与心境障碍的发生。
【临床表现】
(1)精神情绪持续低落。患儿情绪低落,焦躁、忧伤,对学习生活无兴趣或兴趣短暂,成天忧心忡忡,打不起精神,伴有焦虑与紧张不安。课堂上听不进老师所讲内容,做作业杂乱无章 ,既想做此又想做彼。拿得起、放不下,心绪烦乱,惶惶不可终日,成绩不断下降。(www.zuozong.com)
(2)注意力分散。患儿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记忆力减退,精神难以集中,经常思绪混乱,甚至脑子里一片空白。对周围环境敏感,总有种惊魂未定感,小的动作或声音易致紧张与惊恐不安,内心充满焦虑与烦闷。
(3)行为上表现出。焦虑与狂躁,坐卧不宁,来回走动,垂头丧气,捂胸口、按腹部,拍脑袋,愁眉苦脸,难以镇静下来,即或片刻镇静却忽地站起若有所思,又有所悟,终归难以平静。
(4)体征上表现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慌、心跳但心率与脉搏正常或稍快;胸痛、胸闷、气急、多汗;口苦咽干,上腹不适,恶心,呕吐与反胃;严重患儿会出现尿急、尿频,肌肉震颤或手足冰凉等。
(5)其他表现。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面目憔悴,易疲劳,易激动,易激惹,打嗝、嗳气等。
【诊断要点】
依据病史收集,了解致病因素,再按照患儿自诉与临床表现,特别是忧伤、憔悴、焦虑与烦躁的面部表情特征,结合必要的血清素水平(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生化检验,本病不难做出诊断。
近年来焦虑与抑郁同时存在的问题,引起临床心理工作者更大关注,特别是青少年的“激惹性抑郁症”几乎都存在明显的焦虑。如果抑郁症状在前或典型,再伴有焦虑,情绪低落,烦躁,睡眠困难,食欲缺乏,自责,自残或自杀意念倾向和情感,并有精神性疾病家族史者,即可做出本症的诊断。
【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见后伴疑病性情感障碍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