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床,也称功能性遗尿、夜尿,非器质性遗尿等(以下简称尿床)。本书指儿童多处于学龄期时的习惯性尿床行为。年龄在4岁以上至17岁的儿童和未成年人,发生在夜晚(也有白天睡眠时的排尿失控现象)。属睡眠时不能自控排尿而呈现不随意的流尿。一般3岁以内的幼儿,其高级神经中枢尚处在发育阶段,排尿可为单纯性“脊髓反射”,故3岁以内尿床被认为是正常生理现象。到3岁以后高级神经中枢在逐渐健全,排便反射弧就由脊髓神经向大脑排便中枢报告,经中枢指令下达后,才能排出,所以儿童到了一定时期就能自控排便。如此时仍然尿床,则属于一种不正常现象。但不包括儿童癫痫,尿路结构异常,脑或脊髓损伤所致的排便功能失控等症状。
流行病学显示,儿童尿床发生率在逐年下降,但农村小学寄宿生中却反而增多。由于低出生率的原因,农村小学生生源在不断降低。很多以前以村为单位的学校,因生源问题而逐步兼并,中心村设完全小学,辐射周边村儿童集中完小内上学,所以小学生为免去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和时间,在1、2、3年级的小学生就开始“寄宿”学校。由于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环境适应性不足,加上尿床本身就是件不光彩的事,即使在家偶尔尿床的儿童,因环境适应不良和心理紧张等原因,寄宿后反而频次增加。儿童尿床后,多羞于启齿,不敢晒被子,孩子到夜晚怕睡觉,怕睡湿床,怕用湿被子,害怕被别人发现会取笑等原因,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尽管尿床是非器质性疾病,常给儿童、家长、老师带来极大心理伤害。
【发生原因】
(1)遗传因素:发生在白天和黑夜,或只要睡眠深入时就遗尿的儿童,就有可能存在家族性病史,但仅在夜晚尿床儿,几乎与遗传无关。
(2)膀胱容量小:有少数儿童先天生就膀胱容量小,当膀胱充盈后可刺激膀胱外分布的逼尿肌内神经纤维,反射到脊髓神经节 ,促逼尿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应。多发生在儿童深睡时。
(3)严重缺氧与颅脑损伤:如在新生儿期窒息,早产儿,低体重儿,一氧化碳中毒,分娩时的产伤,颅脑意外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等;也见于先天性脑发育缺陷,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儿等,均可引起儿童期尿床。
(4)睡眠障碍:尿床的孩子常向家长诉说:晚上做梦到处找撒尿地方,当恰到撒尿时身下发热,此时已尿在床上。其实与做梦无关,而是逼尿肌因膀胱充盈刺激脊神经,反射到大脑中枢才引起做梦撒尿、找厕所和僻静处相联系有密切关系。但大多尿床儿童睡眠较深并且一般声音常不易叫醒。
(5)家庭环境与学习、生活压力:有较大家庭变故,如自然灾害、丧父、丧母或父母施暴,父母外出务工,承担家庭一切任务的儿童,学习压力大,且成绩又难以提高的儿童,也是尿床常见因素。(www.zuozong.com)
【行为表现和诊断要点】
既往一直没将尿床列为疾病谱中,只作为一种不良习惯行为对待。随着其对儿童心理伤害的严重程度逐渐加重,并影响到心理发育健康发展,而被人们加大重视。本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指从小一直到就诊时就尿床;继发性则是曾经停止过,至少半年后又发生尿床的。原发性占绝大多数,其中尤以夜间发生最为多见。尿床儿童多伴有夜惊、梦魇、多梦和多动表现。
诊断要点一般不难,偶尔一两次是儿童常见现象,如经常尿床则应排除器质性,如尿路结构异常,尿道会阴痿等,并与之相鉴别。
【干预措施与治疗方法】
(1)心理疗法:①首先对儿童给予心理抚慰,解除因尿床带来的心理创伤,探寻导致习惯性尿床存在的不良行为因素,解除心结,对其因进行消除;②家庭与学校在儿童睡觉(寝室)环境上进一步改善,农村小学是否可安排夜晚值班教师,像保育员那样对住宿生进行夜间值班,并重点了解尿床生,定时提醒起床撒尿。
(2)物理疗法:当前市场上有“电路电子报警器”,专门针对儿童尿床所设计。其原理是采用低电压电铃连通装置,让患儿睡在装有上述设备的褥子上,尿床浸湿褥子后,电铃即发出警报声,以唤醒儿童,更换被子,经过反复应用,儿童到时候就会自觉起床撒尿。如此一来,可改变尿床的不良行为。
(3)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发生原因,选用不同的药物:对原发性遗尿患儿,可首选①甲氯芬酯,46岁,每日两次,每次25mg,早晚各1次;7
12岁,一日两次,每早25mg,睡前30mg,13
17岁时,早30mg,睡前50mg;②醋酸去氨加压素:多用于继发性,因血管加压素缺乏的遗尿儿童;一般用于6
12岁儿童,首次剂量为睡前口服0.2
0.4mg,连用3月,停药一周,评估疗效后采取是否继续用药,3
4岁时,不建议使用,13
17岁时,可酌情加大剂量。治疗期间适当限制饮水量,极少数儿童会有轻微头痛、胃痛、恶心或鼻出血等不良反应,可行对症治疗或停用本药;③丙咪嗪:常用于6岁以上儿童至12岁临睡前可用到12.5
25mg,4岁以下小儿禁止使用;④还可选用哌甲酯,阿米替林,马普替林,其用量、用法于用时详细参照各药说明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