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度依恋是一组始发于幼儿期至儿童期,以遗传心理素质,社会心理因素为主要原因的高度依恋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特别是母亲)的过度依恋,当分离时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甚至惊恐等情绪。如果是会走路的儿童,则会紧追不舍和哭闹不止。据国内调查资料显示,在第二代独生子女中,女孩显著高于男孩,城市高于农村。
【发病因素】
(1)遗传与易感素质:这种行为的儿童生来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胆怯,具有特殊的依恋父母(特别是最亲近的母亲)情结。
(2)社会心理因素:①自幼就得到父母特别的关爱,当认知功能建立以后,父母过分呵护可使其产生严重依恋性,生怕父母离开后失去温暖的关怀;②家长一方过度苛求(如父亲)、斥责、打骂等不当教养方式,而儿童则会向另一方亲人寻求安全与保护。如接纳方再在儿童面前批评对方时,儿童会更加感激,会产生对接纳者更严重的依恋;③躯体疾病:有少数儿童如脑瘫儿,或其他致躯体疼痛、发热等,自幼就依赖父母扶持、拍打、亲吻、依偎和喂食,一旦亲人分离,即产生不安全感而产生依恋。
【临床表现】
(1)过度依恋性焦虑情绪:出生不久的儿童,一切全靠亲人抚育,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24岁阶段,他们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即使正常儿童当与父母亲人短暂的分离时,也会出现暂时性焦虑不安,是一种本能的生理防御反应。但随着他们对环境的逐步适应和对其他事物产生的新奇感,可很快适应并由其他新奇感的分心,焦虑反应与依恋情结渐变淡化和消退。但有依恋过渡倾向的儿童,对陌生事物不易产生兴趣和缺乏新奇感,一心一意对亲人不弃不离,对其他新生事物(对他而言)反应迟滞且无兴趣,也无法融入和适应新环境以牵扯依恋心理。
(2)过度依恋性追随行为:当儿童生长到35岁时,由于依恋心理过重,表现为一旦分离,他会担心一去不再返回,自己会遇到伤害,会走失,会遇到危险。严重者除焦虑、烦躁外,会出现恐惧而追随亲人,亦步亦趋,紧追不舍,在被追者训斥后,会哭哭追追,停停追追。该入学入园时,因害怕分离不愿上学,拒绝上学(因躯体疾病因素除外),有少数儿童甚至入学(入园)后还跑回来,当见到依恋对象在家时再返回学校或幼儿园内。
(3)过度依恋性拒绝社交行为:严重依恋性儿童,通常缺乏社会交际行为,主要原因是生怕依恋对象离他而去。当他们进入新的环境,见到陌生人,或周围小朋友邀他去玩耍,他会产生紧张、烦躁、回避情绪。不仅不愿加入新环境和小朋友行列中去,反而畏缩、退避并对依恋对象更加依恋,即便小朋友作集体游戏也不愿参加。少数儿童在没有母亲或其他依恋对象陪伴下不愿上床睡觉,或反复出现与之分离相关的噩梦,以致出现夜惊(即从梦中惊醒)。(www.zuozong.com)
【诊断要点】
有上述表现之一,病程持续二月以上的35岁儿童,达到严重干扰生活,学习和与外界交往的活动程度。在排除躯体疾病(如脑瘫和先天发育缺陷)以及大孩子所患的广泛性焦虑症后,即可作出本病的诊断。
【治疗方法】
(1)原则上以心理行为干预为主,辅以心理适应性调整和行为矫正。多数儿童随年龄的增长,会逐渐痊愈。如年龄在六、七岁时仍有上述三大症状表现时,为不致造成顽固性不良行为,可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常对严重大龄儿童用①二氮草类,如艾司唑仑(即舒乐安定),安定(大西洋)类抗焦虑药,②三环类抗焦虑药,如多虑平(即多塞平);氯米帕明,多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或根据临床表现给予适合剂量(请于用时据年龄,参照说明书使用),当行为好转后缓慢撤药。
【预防措施】
对婴幼儿期应严格保护。当进入儿童期35岁时就应适当加强锻炼,对5岁以上儿童应加强认知教育和环境适应性锻炼。让其多加入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调动自身自立精神,克服童年就出现的不良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