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儿童的教养理念,方式,方法等,对儿童未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和日后的行为素质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居多,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和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实性,各个家庭对儿童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使许多家庭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有一种不一般的认识,拔苗助长,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但是,如何教育好孩子,是一门科学问题。
教养理念对儿童起主要影响作用,把教养方式方法,不能看做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思想情绪、心理作用来间接起作用的,当前对于家庭如何教养儿童已做了多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以下几种方式供读者参考。
一、宽容型教养模式
虽然当前有很多人提倡对儿童给予宽松的教养环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但是儿童的早期教育并非不让儿童快乐,剥夺他们的快乐机会,给孩子戴上紧箍咒,而是融教育于快乐生活之中,它包括:①民主型宽松模式:给儿童以平等的身份角色,利于儿童的内心感到宽松,让他(她)们有给家长以较多的,有兴趣的交流机会,用平淡的教育理念把知识在交流中予以传递,让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更好地发挥其独立性,创造性,还有利于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把父母的关爱与教养,如同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使儿童逐渐地将爱和养融化于潜移默化之中,儿童于轻松中接受知识;②放任型的宽容模式:给儿童创造较多的自由空间,这有利于儿童对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使他们在快乐中学知识,在游戏中长见识。但容易滋生不守纪律,我行我素的缺点;③溺爱宽容型模式:多由两种情况形成:一是父母过度保护,二是由祖辈们娇惯,常见于特别富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到十二三岁还不能生活自理,不能按时作息,易于养成“养尊处优”不良行为,最后一直靠父母提供生活资源,即当前模式中的“富二代,官二代”等。
二、权威型教养模式(www.zuozong.com)
是指父母和其他长辈在日常生活中,“身教重于言教”的心态。首先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榜样的作用树立权威;自己不赌博,不过度上网,不沾染恶习,积极工作,努力继续学习,认真地读书、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 目,学习普法知识,搞好夫妻关系,孝顺父母,在亲情间有情感交流,强化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等,儿童在这种环境下,会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也养成自律行为。大多数儿童会产生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成就”倾向,在潜意识中他们会表现出社会公允的符合规范的社会行为。并由此推动和鼓励自觉发展其逻辑推理能力与自觉的学习态度。但是当进入青春期后的少年,其独立意识出现时,可对具有权威的父母以巨大的挑战性,若在权威的基础上采取干涉式的管理时,便会产生对立和违抗行为,形成情绪不稳,忍耐性差,推卸责任,滋长其依赖性等。一旦苗头出现,家长应调整思路,转变教养理念和策略,去因势引导,循序渐进地耐心交流,说明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所在,以免对儿童产生心理伤害,进行说服教育,让他端正心态,立志成人,锻炼自我,树立良好的个人行为。
三、专制型教养模式
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多见于以下两种情况:①平时缺乏教养理念,父母忙于经营家庭生活或忙于工作,一般缺少父爱的关怀,且母爱又极端地溺爱。当发现儿童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不良时,极度恼恨,横挑鼻子竖挑眼,严重斥责,甚至体罚孩子,有些性格暴躁的父母会对孩子拳脚相加,大有恨铁难成钢的意思;②平时总是以严厉的态度去管教儿童,对儿童缺乏爱的关怀,给儿童制定苛刻的生活和学习时刻表,不让孩子越雷池半步,否则给予严厉的语言伤害,重者给予体罚教育,像笼子一样,叫孩子没有任何自由空间,一切按照父母设计的既定方案办,尽管学习成绩无可挑剔,但总在某一小细节 上对儿童施加压力;③父母严管,按父母的意志,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但祖辈爱孙如命,处处护着。这一严一宽的环境中,儿童常常无以是从。这种体罚教养和虐待儿童的专制行为教育理念是千万不可取的。
总之,儿童的家庭教养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一种漫长的,既需要容忍,耐心,又需要有毅力,有修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长期去做的事情,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又说“树人”是一件长期的系统的有科学性的教养工程。多数人主张宽容的民主型和适当的权威型较好,排斥和摒弃“专制型”教养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