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脾气小孩会引发很多家庭问题,但是,家庭问题的存在也会给方案B的执行带来很多阻碍,比如兄弟姐妹之间的敌意、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恰当的沟通方式等。因此,了解并解决家庭自身的问题也很重要。
暴脾气小孩会引发很多家庭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不存在孩子乱发脾气的问题的家庭中不会出现。但是,家庭问题的存在也会给方案B的执行带来很多阻碍。譬如,不良的家庭沟通模式很难让一家人有成效地讨论重要问题。在有些情况下,这种沟通模式会给孩子的发脾气火上浇油。兄弟姐妹之间的问题就算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处理。而如果其中一位的性格不够灵活、极易陷入苦恼而很容易发脾气的话,情况就会更加棘手。有时,家长自己也有很多头疼的事:工作压力、经济问题、婚姻问题,等等,这就使家长没有精力去把方案B应用到位。有时,祖父母和其他亲属也会来帮倒忙。我们应具体研究一下上述这些问题和情况。
兄弟姐妹
即使在所谓的正常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充满敌意的互动也很常见。但如果在其中加入一个暴脾气小孩,那么相比之下上面提到的那种常见的敌意行为就太小儿科了。举例来说,虽然“正常”的兄弟姐妹之间常常充满敌意、对彼此做出野蛮的行为,但如果其中长期存在一位暴脾气小孩,那么这些敌意行为就会更严重、更具伤害性。虽然在“正常”的兄弟姐妹之间常会听到对家长偏袒一方的抱怨,但在有暴脾气小孩的家庭中,这个问题会更加严重,因为暴脾气小孩总是需要家长投入大量的资源和关注。最后,虽然不少兄弟姐妹之间觉得互相招惹和取笑很有意思,但却没有能力用一种具适应性的方式来回应这些举动,而这也为孩子发脾气埋下了伏笔。
幸运的是,方案B可以改进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方式。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告诉他们家中的暴脾气小孩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方式,他的行为为何如此难以纠正,应该如何与他交流才能弱化彼此间的敌意,减少孩子攻击或发脾气的可能性;并告诉他们家长正在积极采取对策,争取尽快使情况得到改善。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时的语气比往常更加缓和,如果家中暴脾气小孩发脾气的次数比以前更少并能积极参与家庭气氛的改善,那么兄弟姐妹们也会更愿意接受现状。
但尽管如此,就算孩子们对现实情况有了充分的把握,也还会不时抱怨家长对那位暴脾气小孩明显的偏袒。现在你已经了解,家长对几个孩子的关注永远不可能做到100%的平等,在任何家庭中,家长对每个孩子的投入也无法完全相同,因此,在对待孩子的这类抱怨时,不要尝试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家中的暴脾气小孩和其他孩子。在所有的家庭中,公平都不意味着完全平等。就算在“普通”家庭中,家长们也总会对其中一个孩子的家庭作业提供更多的帮助,对其中一个孩子的学业抱有更高的期望,或对其中一个孩子比对其他孩子更加关照。在家中,你会为那个在灵活性和挫败忍耐力方面存在缺陷的孩子做一些不同的事,但你也会为其他孩子做不同的事,因为其他孩子也各自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因此,如果兄弟姐妹抱怨家长对待他们不公平,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对孩子们说明现实情况并进行教育。
姐姐:为什么每次丹尼骂你的时候你都不生气?这不公平!
母亲:我知道你听到他骂人不太舒服。我也很不喜欢他那样的行为。但是在家里我们要尽量互相帮助,保证给每个人他们需要的东西。每次在丹尼气愤和苦恼的时候,我都要尽量帮他平静下来,帮助他学会用脏话之外的词汇来表达自己。他需要这方面的帮助。
姐姐:但是骂人是不好的。他骂人,你就应该生他的气。
母亲:我教你做数学题的时候就不会对你生气,是不是?因为我不觉得生气能有什么帮助。记不记得以前每次丹尼骂人的时候我都会很生气?但是那样对谁都没有好处,是不是?只能让情况变得更糟。所以我觉得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是可以让情况好转的。我觉得现在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
姐姐:如果我开始骂人,你会怎么做?
母亲:我也会帮你学习新的词汇。但你好像并没有骂人的问题,这样很好。所以我不需要在这方面帮你什么。
姐姐:是的。我需要帮助的是数学。
母亲:没错。
方案B可以用于暴脾气小孩和他的兄弟姐妹之间吗?为什么不呢?家长可以促成方案B的讨论,确保两个孩子都能说明各自的顾虑并找到将双方顾虑纳入考虑的解决办法。方案B依然是教授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机制,只不过现在被应用在兄弟姐妹间的交流情境之中。孩子们会因此感觉更好,因为他们身边的那位暴脾气小孩现在更易接近,也不那么可怕了。孩子们会觉得有人在听自己的看法,他们参与到了解决问题的流程之中,自己的需要也得到了重视,而且你也可以用一种公平的方式处理事情。家里的暴脾气小孩同样会感觉更好,因为你帮助他避免用错误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样,他之后就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后悔。你帮助他找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将他的需要考虑在内,并强化了你作为帮助者的地位。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可以在没有你帮助的情况下自行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也许现在有时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
需要提前给你提个醒。在有些情况下,随着暴脾气小孩的行为态度逐渐好转,原本乖巧的孩子的行为却可能出现恶化趋势。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你就需要着重关注一下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时,被家中的暴脾气小孩伤害过或被家中的紧张气氛引发其他问题的孩子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家庭需要外界帮助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可以向经验丰富的家庭治疗师咨询,也可以读一读这本非常优秀的著作: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的《兄弟姐妹如何和睦相处》(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交流模式
当你需要在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上做出重大改变时,家庭治疗师也会提供很多帮助。家长与孩子之间用相互适应的方式沟通会更易于(不等于容易)处理暴脾气小孩的问题。而当家长与孩子之间无法用相互适应的方式进行沟通时,处理暴脾气小孩的问题就会难上加难。可以想见,年长一些的暴脾气小孩可能会呈现更为典型的交流模式。但导致这种模式成型的原因很可能发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以下给出几种比较常见的交流模式。
家长和孩子有时会陷人一种恶性循环,他们会猜测对方的动机或认知能力并给出错误的结论。有人称这种模式为心理分析或读心术,在现实中很可能是这样的:
家长说:“奥斯卡不听我们的话,是因为他觉得他比谁都聪明。”
人们对彼此做出不准确的评判本不稀奇。事实上,对这些不准确的评判作出有效的回应,换句话说,就是用人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对你的正确认识,需要具备很高的天赋和非常复杂而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对于暴脾气小孩来说,对这种信息处理能力的需求不容易达到。因此,尽管有的孩子在遇到他人的怀疑时可以通过恰当的修正方法改变他人的态度,但同样的事情如果落在暴脾气小孩身上,孩子就只能听着别人用不准确的语言谈论他,从而变得极为苦恼和烦躁。这种情况的出现总会让人很头痛。但这种情况本来完全可以避免,因为奥斯卡是否真觉得自己比谁都聪明根本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去讨论。事实上,这个话题本身就与主题毫不相干,还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从真正的问题上转移开了。真正的问题在于,奥斯卡和他的家长还是没能找到一种方法避开孩子缺乏灵活性和挫败忍耐力的个性,以便讨论并解决那些重要的问题。当然,相互怀疑不是单方面的。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是这样的:“你们总对我生气的唯一原因,就是你们喜欢欺负人。”
这样的说法也同样会让大家的注意力偏离原定方向。尤其是当家长跟随着孩子走向岔路、不顾沿途的警示信号直奔悬崖时。
母亲:是啊,没错,我们人生的主要目标就是欺负你。我实在不敢相信你会说出这样的话,你知道这几年我们为你做了多少事吗?
奥斯卡:那么你们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父亲: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帮助你变成正常人。
奥斯卡:现在我连正常人都不是了。你们两个白痴。
人们对彼此的怀疑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都危险重重。因此,不如大家都来认同一条新的家庭规定:每位家庭成员只能对他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做评论。换句话说,你只能替自己说话,每句话都用上“我”这个字,譬如“我担心你上床睡觉的时间太晚了”、“我每次听你说那些话都会很伤心”。如果孩子的确需要帮助才能明确表达出自己的需要或烦恼,那你在帮助他的过程中也要采取试验的态度:“如果我说错了,请你纠正。但是我觉得,你想说的可能是……”或者“也许你之所以烦恼,是因为……”,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作心理分析和价值评判。如果去寻求心理咨询,那么治疗师可以每周花上一两个小时来帮助你。但是最终,这个担子还是要家庭成员自己来挑。而孩子的家长则负有首当其冲的责任。与暴脾气小孩交流而导致其发脾气的案例中很多都与一开始的主要话题毫无关系。当家长用一种不会引发孩子防御行为的方式展开话题讨论时,很多孩子都十分愿意讨论如下重要话题。
◎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苦恼的情绪,如何用更具适应性的方式将问题想明白,你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你希望如何通过文明的讨论,用一种双方都满意的方式解决分歧。
◎每位家庭成员说过哪些让其他人心生戒备的话,以及如何用一种更有成效的方式相互沟通。
当然,以下要点也很关键:用心倾听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认识到孩子花了很长时间才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没有准备好在某个给定的时间进行讨论,那么就算你单方面展开话题也不会取得什么成效,等时机成熟后再回头继续讨论吧。
另一类不良交流模式被称作以偏概全,是指倾向于对不同的事件作出同样概括性的结论,以下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所举的一个例子。
母亲:比利,也许你可以告诉柯林斯医生你为什么从来不写作业。
比利:你说什么呢?!我每天晚上都写作业!
母亲:你的老师告诉我,这学期你有几次没交作业。
比利:每个人都有!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不过有几次忘写了而已,你就准备搬救兵了!
母亲:为什么你每次都不让我好过?我不过是为了你好。
比利:你要是真为我好,以后就别管我的事!
真可惜。本来母亲能想出办法帮助比利解决做作业的问题,或者至少能让孩子口头承诺以后按时完成作业。但一旦用以偏概全的态度开始讨论就没希望了。有些孩子的确有能力避开家长以偏概全的态度去应对真正存在的问题,但很多暴脾气小孩却对家长的这类言论反应十分强烈,缺乏用恰当的方式作出回应并修正家长观点的能力。经常使用试验性的措辞可以帮助你尽量减少以偏概全的判断:“奥斯卡,我想,我们是不是能在不冲对方喊的情况下好好探讨一下这件事。”“比利,你是不是能告诉我,在作业方面我有没有能帮上你的地方?”“默娜,我不想总因为作业的事烦你,但我们是不是能找到一个方法,让我知道你有没有写完作业?”
有些家长有完美主义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总是看不到孩子取得的进步,认为孩子还留有以前没有改正的旧习惯。家长这种完美主义的表现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没有进步,而是家长自己的焦虑情绪使然。不管源头在哪里,对于非常努力做出改变或经常因为家长不现实的期望而极度苦恼的孩子来说,完美主义只能起到反作用。
父亲:艾里克,你妈妈和我看到你在学校的表现有所改善感到很欣慰。但你还是不够努力。
艾里克:啊?
母亲:我们想跟你说的不是这个。你晚上总是因为写作业而睡得太晚。
艾里克:我写完作业了,不是吗?
父亲:是的,你是写完了。但我们希望你写作业能更快一些,这样就能多睡会儿觉了。
艾里克:我不缺觉。
父亲:我们不觉得。你每天早上都气呼呼的,叫你起床是件很麻烦的事。我们希望你从现在起,放学后一回家就开始写作业。
艾里克:我才不放学回家就写作业呢!我放学回家要休息一下!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母亲:我们觉得不一样。我跟你爸爸已经讨论过这件事,没什么好说的了。你放学回家就要立刻把作业写完。
艾里克:不可能!
其实,很难说艾里克对怎样能早一点完成作业这件事有没有兴趣。不管怎样,完美主义再加上方案A的运用,并不是与孩子讨论问题的有效方式。其他的不良交流模式还包括以下方式。
◎讽刺。暴脾气小孩要么会对讽刺置若罔闻(尤其是陷入非黑即白思维模式的孩子),要么会让他们十分沮丧,因为他们不具备足够想明白家长真实的想法与他们说的话完全相反的能力。
◎镇压。(家长:“你怎么搞的?!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姐姐那样乖呢?”)
◎祸根式思维,有时也被称为灾变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极度夸大孩子目前的行为对他今后的影响。(家长:“我们已经放弃希望了,赫克特早晚有一天会进监狱的。”)
◎打断孩子的思维。(请记住,孩子已经很难理清自己的思绪了,你打断他的思维也于事无补。)
◎说教。(“我要跟你讲多少次……”)
◎忘不掉过去。(“你给我听着,你已经不守规矩很久了,你以为几个月没惹麻烦我就能饶了你?”)
◎通过第三者进行沟通。(“我对这件事非常失望,你爸爸会告诉你为什么……对吧,亲爱的?”)
上述所有交流模式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的目标是让你能与暴脾气小孩正常交流,让孩子觉得你能在讨论过程中控制住自己不跑题,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能将话题带回原路,并能用一种更加恰当的方式处理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很苦恼的事。这一点很难做到,尤其是在你自己已经因为孩子的问题而憋了一肚子火的情况下。但任何事物都可以改变,你也许只需要一点帮助就能促进改变。
父母之间观点不一致
不用说,如果家长可以利用良好的沟通方式恰当地执行方案B,那么与暴脾气小孩一起生活就会变得轻松很多。至少家长双方要达成共识,确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处理特定的问题和未满足的期望。如果你们之间无法达成共识,那孩子就只能继续去处理两种截然不同的期望,我们已经知道,这样不会有好的效果。
暴脾气小孩的存在可能会给父母的关系增加压力,但是,如果夫妻之间已经存在问题,再加上这样一个孩子,就会让日子过得难上加难。对于父母自己都不擅长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问题的家庭来说,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因为两人间的问题而备受困扰的家长很难再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应对需要做大量工作的暴脾气小孩。有时,家长中的一方会因为另一方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时间而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家中的主要责任,并因此感觉精疲力竭、心存怨恨。成人间的权力抗争也常会影响成人与孩子的互动。有时,继父母的问题也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孩子说“你别管!你不是我亲爸”,继父说“我出现之前这孩子就有问题了……这是他跟他妈妈之间的事”。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有时还需要进行婚姻咨询或全家人一起参与心理治疗。
很多家长都因为他们个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感觉无力应对现实。有些家长觉得世界上正常孩子这么多,自己偏偏遇到一个暴脾气小孩,因而感到老天不公。有一位母亲,儿子的每次发脾气都会刺激她想起自己童年受虐的经历。孩子只要说话声音一高,她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本能反应。
母亲:我不会选择方案A的……我不会对孩子做出以前我父母对我做的事。
治疗师:好的。
母亲:但我不希望自己被他任意摆布。我父母以前就是这样对我的,所以我也不会选择方案C。
治疗师:好的。
母亲:那我应该怎么办?
治疗师:选择方案B。
另一位母亲因为要全天候照顾另外3个孩子而实在没有精力帮助她暴脾气的儿子。一位父亲在有能力帮助女儿控制住情绪之前要先努力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他发现,很多在女儿身上用到的方案B策略也能帮助他减少自己发脾气的次数。另一位父亲为了坚持治疗时同意采纳的策略,自己需要先服用控制ADHD的药物。还有一位父亲在顺利执行方案B之前要先控制住自己酗酒的恶习,并缓解因此给全家人造成的恶劣影响。如果家里还存在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为孩子提供帮助的难度就会更大。请先照顾好自己。努力为自己创建一套支持系统。如果需要,可以寻求专家的帮助或其他形式的支持,因为很多问题是不会自行消失的。
祖父母与父母保持一致
有时也需要将祖父母纳入整个治疗计划之中。在很多家庭中,祖父母或其他亲属担任起了共同抚养孩子的角色,当孩子父母去上班时,他们在家照顾孩子。我们需要让祖父母也按照计划行事。如果祖父母是家中的一部分,也需要他们保持一致。就算祖父母不经常与孩子在一起,还是要尽量找机会提醒他们,不能用强制和命令的口气与孩子交流。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惯用的老办法在暴脾气的孙子(女)面前不管用了。
日常生活实例(www.zuozong.com)
交流的规则
我们在第4章中认识的米切尔,就是那个15岁的9年级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参加治疗师的第二次约谈。家长说,这一周过得甚是艰难。
“我们什么都不能跟他说了,只要一说话,他就会暴怒。”母亲说。
“不是这样的,妈!”米切尔大吼,“我不会坐在这里听你夸大事实。”
“那你为什么不站着听呢?”父亲也窝着一肚子火。
米切尔顿了一下,思考着父亲刚刚说的话。“如果你是开玩笑,那么你这人就比我想的还无趣,如果你没有开玩笑,那你这人就比我想的还蠢。”
“我可没从预科学校退学。”父亲回击道。
“我也没逼着自己非要上那个学校不可!”米切尔吼道。
“我没兴趣跟你比谁更气人,米切尔。”父亲说。
“你刚才说的那番话是什么意思?”母亲插嘴,“不管怎样,我觉得米切尔还没准备好面对从预科学校退学的现实。”
“不用替我说话,妈!”米切尔大吼,“你根本不知道我能面对什么!”
“不好意思,打断一下,”治疗师说,“在家里的时候,你们之间的对话也是这样的吗?”
“怎么了?你觉得我们就是一群疯子,对不对?”米切尔问。
“说你呢,别带上我们大家。”父亲说。
“去死吧!”米切尔说。
“我们就要踏上一段美好的旅程了,不是吗?”母亲说。
“我们没有踏上一段美好的旅程,妈!”米切尔吼道。
“我只是开个玩笑,”母亲说,“我觉得有点幽默气氛可以让大家轻松一下。”
“我可不觉得好笑。”米切尔嘟囔道。
“幸亏我们不是来讨你开心的。”父亲说。
“不好意思,再打断一下,”治疗师说,“我还是想知道,这种情况在家里是不是很典型。”
“哦,如果是在家里,米切尔会觉得受到了侮辱,然后跑出房间,”母亲说,“说实话,他现在还能坐在这里,我都觉得很惊讶。”
“你根本不了解我的感受!”米切尔大吼。
“从你还是个婴儿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听你说你自己的感受,”父亲说,“我们比你自己还清楚你的感受。”
“我受够了!”米切尔嚷道。
“我也有这种感觉,”治疗师说,“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问题的答案。恕我直言,你们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太理想。”
“什么意思?”母亲问。
“你们总在挖苦讽刺彼此,”治疗师说,“这本身倒没什么大碍,但每当你们说出讽刺性的言语时,我觉得米切尔就会搞不懂你们的真实意思。”
“他那么聪明,我们这么蠢。”父亲说。
米切尔顿了顿,想了一下父亲的话。“你是不是又在开玩笑?”他问父亲。
“你那么聪明,自己想。”父亲说。
治疗师插话说:“你们可以继续用这种方式说下去,但我并不觉得这样能帮我们取得任何进展。”
米切尔冷笑了一声。“这人还觉得我们到这儿来能取得什么进展呢。”他自言自语道。
“还要补充一句,挖苦讽刺并不是唯一的坏习惯,”治疗师说,“这个家里每个人都有一种很强的高人一等的态度。”
“都是一路货色。”母亲叹道。
“什么意思?”米切尔问道。
“意思是说,果子掉下来,也不会离树太远。”母亲说。
“注意点,你说的树究竟是谁的树,”父亲说,“我可不想担这个名声。”
“恐怕你们的判断是对的,”治疗师宽慰着父亲,“我想,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些沟通的规则。必须事先警告一下,我告诉你们这些原则之后,你们之间可能就没那么多话可说了。”
“太好了,”米切尔说,“我很赞成。”
“什么样的原则?”母亲问。
“如果我们可以不再互相挖苦,这些原则就会更有效,”治疗师说,“挖苦讽刺的沟通风格只会将一潭水越搅越浑。而且,高人一等的态度也必须剔除。”
安静了一会儿后,父亲打破了沉默。“我觉得他做不到。”他说着,看向米切尔。
在米切尔再次发脾气之前,治疗师及时介入:“这就是高人一等的态度。”
米切尔皱着的眉头一下子舒展了开来。“谢谢。”他说。
“看起来够难的,”父亲说,“还不能挖苦讽刺?”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还嘴的话,就不要挖苦。”治疗师说。
“我们的团队精神哪里去了,先生们?”母亲插嘴。
“这就是讽刺。”治疗师打断她。
“哦,这家伙太厉害了,”父亲说着转向妻子,“我以后不想再来了。”他笑着说。
“这也是讽刺。”治疗师说。
“我丈夫不太习惯别人纠正他。”母亲说。
“哦,这句话提醒了我你们的第二个坏毛病。”治疗师说。
“哦,天哪。我说了什么?”母亲捂住了嘴。
“你们之间总是在替彼此说话,”治疗师说,“好像你们知道彼此脑子里在想什么一样。”
“我们很了解彼此。”母亲说。
“可能是这样的,”治疗师说,“但从我的观察来看,你们对彼此的推测很多都是有误的,而且并不能让彼此接受。”
“你管这个叫什么?”母亲问。
“推测,”治疗师说,“以为你自己知道别人脑子里在想什么。这样只能让你们更容易被彼此激怒。”
“以后不能再进行推测了?”母亲问。
“如果你们想好好和对方谈话,就不能再进行推测了。”治疗师肯定地说。
“如果我们之间有人做了你刚才说的那三件事中的某一件该怎么办?”米切尔问。
“不带任何评判态度地向那人指出,”治疗师说,“如果有人又用冷嘲热讽的口气说话,就说‘这是讽刺’。如果有人又有了高人一等的态度,就说‘这是高人一等’。如果有人妄加推测,就说……”
“这是推测。”米切尔说。
“呵,我们学得够快的。”父亲说。
“这是讽刺。”米切尔说。
有人也许会问,SPCP方法会不会在某些情况下不起作用?那该怎么办?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你的帮助下,暴脾气小孩能用更具适应性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烦恼,你要对此保持乐观。这些孩子是有弹性的。在被理解的情况下对症下药,他们一定会做出积极的回应。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但是,还有的孩子无力接受或拒绝参加治疗,或对治疗没有很好的回应。这些孩子会继续在家中、学校和社区内采取不安全的行动。很多这样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恶性循环,疏离感越来越强,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不合适的行为,开始与其他有着类似堕落过程的孩子混在一起。
可惜的是,我们的社会目前还没有能力帮助这些孩子。针对在灵活性和挫败忍耐力方面有缺陷并因此导致学习障碍的孩子,很多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没有经验和能力提供帮助。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仍然在运用传统的奖惩机制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警察局和法院也没有能力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在通常情况下,司法制度能做到的,就是用可能的后果给孩子以威胁。很多社会工作者都太过忙碌,在社工们要处理的各类儿童和家庭问题面前,暴脾气小孩的问题的重要性就相形见绌了。在人们不愿参与治疗或需要在办公室里的50分钟谈话之外的时段得到帮助时,心理健康专家就不那么有用了。而且,联邦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有时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尝试过心理咨询、药物甚至特殊教育学校等措施之后,很多这类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环境的改变,一个全新的开始,找到一种办法重新树立自我认知。一旦孩子在周围人眼中已经有了疏离和异常的印象,就很难再加以改变了。很多这类孩子最终都需要住院进行治疗,因为定期进行咨询和教育已经对他们不起作用了。给孩子一个新的开始,其中一种办法就是将孩子委托给治疗机构。虽然听起来有些可怕,但在美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治疗机构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高水平的治疗和帮助。
优秀的治疗机构一般都拥有十分全面的教学计划,孩子上大学的梦想并不会因此而中断。很多这类机构都有一套行为管理规定以维持日常秩序,而比较高端的机构则拥有全面的治疗机制,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本书前几章描述的思维和沟通技能。很多机构也有家庭治疗机制,请记住,目标是让孩子有朝一日能重返家庭和社区。但不要选择将改变的关键寄托于成年人的威压之上的全日托机构。
对很多家长来说,将孩子委托给全日托治疗机构的想法简直如同噩梦,而因为孩子的挑战性行为已经在家中度日如年的父母可能更愿意接受这样的想法。就算因为种种问题而无法团结一致,我们凭本能也总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就算我们对孩子的监管已经力不从心,我们凭本能也总希望孩子能在我们的呵护之下成长。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无能为力,虽然现实中种种迹象证明我们无法给孩子提供他需要的全部事物。我们也不想请求其他人替代我们照顾孩子,虽然我们在理性思考之下也认为他人的照顾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于是,直觉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挺直脊梁坚持下去,再尝试一下其他的办法:新型药物、新的治疗师、新手段、新学校、新书。
如果孩子在学校也出现发脾气的情况,有时可以说服或强制学校体系为常规教育系统之外的治疗服务支付费用。在《残疾人法案》(一部适用于公立学校的优秀联邦法案)规定下,学校系统必须按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限制最少的环境。而全日托治疗机构则属于限制规定最多的环境,因此这种机构一般都是最后的选择。对于对主流教育之外的资源有需求的孩子来说,每所学校能为孩子提供的资源都各不相同。如果在调整和适应阶段过后,孩子明显表现出超出普通教育项目的需求,那么很多学校首先考虑的就是课堂协助。下一步,学校会将存在行为问题的孩子组织成一个特殊班级。学校教育系统之外的走读式治疗机构会是下一步的考虑方案。而如果上述这些办法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才该认真考虑是否要将孩子送进全日托住宿型治疗机构。在有些情况下,如果孩子的需求很明显地超出了前面几种处理办法的能力范畴,也可以提前考虑住宿型治疗机构。
如果你开始认真地考虑将孩子送进住宿型治疗机构,可以亲自去几家机构调查一下。确保你对那里的员工、治疗手段的理念以及机构中的其他孩子都感到满意,确保那里的员工在处理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确保他们愿意倾听你对孩子的想法和建议。
进治疗机构不是一辈子的事。幸运的话,也许一两年就可以离开。这样,孩子可以在一个更有规律、更加安全的环境中生活,他可以在那里学好如何用更具灵活性的方式思考,也可以学会如何用更具适应性的方式处理苦恼。在那里,他可以按时服药,为了早日回家而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而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将自己的家重新打理好。住宿式治疗机构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