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纸币产生流通于宋代。随着纸币的产生与流通,宋代出现了一系列有关纸币制造、发行、兑换和回笼等管理思想。在宋代,纸币发行的目标有经济发行为目标和财政发行为目标。无论是从货币的本质还是从宋代最初纸币发行的实践来看,纸币的发行应该主要以经济发行为目标,即通过纸币的发行,满足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的需要,其次才是以财政发行为目标,即在特定的时期内,有限制地谨慎地加以运用。但是在宋代,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财政上的入不敷出问题严重,政府通过滥发纸币,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增加财政收入,这比通过增税及提高国家专卖商品的价格等方法,都更为隐蔽,更少遇到抵抗。但令始作俑者料所不及的是,通货膨胀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使民不聊生,而且也使政府用货币征收的赋税实际收入减少,而以货币向民间采购的商品,因商品涨价而要予以更多的支付。在这样的困境中,有识之士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宋廷采用一些手段对纸币进行兑换回收,如以金属铸币、实物、茶盐钞引等回笼纸币,以出卖度牒和官告等回收纸币,以旧会打折兑换新会来回收纸币,用履亩征会等来回收纸币,但效果不大,甚至通货膨胀还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政府发行纸币主要以财政发行为目标,即为解决财政赤字而超限量地发行纸币,其投放量大大多于回笼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各种回笼措施非但没有减少流通中的纸币量,反而回笼不抵投放,越回笼越多。
宋代已经认识到造成物价飞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超量发行货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经济学家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加以验证,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为:
即即MV=PT
式中P为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量,V为货币年流通速度,T为一年内商品交易总额。根据交易方程式,V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在充分就业水平上,T不能再增加,因而V/T可以假定为一常数,只要M发生变化,P也按正比例发生变化。此式表示:商品交换价值(PT)等于偿付货款的金额(MV)。
进一步分析,如果用货币需求量Md表示M,MV=PT可以写成
M d V=P×T
两边同时除以V得
因为短期内,V为常量,名义收入决定了其所引致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是没有影响的,显然宋代对货币发行导致物价膨胀的结论是经得起现代经济学理论检验的。
宋代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要控制减少流通领域内的纸币量,治本办法是以限制投放量为主,而通过回笼减少纸币量为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曾遇到货币投放过量通货膨胀问题。但政府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使人民银行能够有效地调控货币供应量,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严肃整顿金融秩序,严格结算纪律,从而保持了币值的稳定,把通货膨胀降下来,使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物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过多地发行纸币,只能加剧这种供求关系的矛盾。所以严格控制纸币发行量,坚持纸币的经济发行,仍是我国当前货币管理中的指导原则。
【注释】
[2]参见汪圣铎:《两宋货币史》(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6页。
[3]《栾城集》卷20《私试进士策问二十八首》。
[4]《乐全集》卷26《论率钱募役事奏》。
[5]《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24。
[6]《两宋货币史》(上册),第27页。
[7]《历代名臣奏议》卷273。
[8]吴潜:《许国公奏议》卷1《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丛书集成本。
[9]《乐全集》卷26《论率钱募役事奏》。
[10]《文献通考》卷9《钱币二》。
[11]《宋大诏令集》卷184《告谕民户投纳不依样钱御笔手诏》。
[12]《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4。
[13]《长编》卷221。
[14]《宋史》卷179《食货下一》。
[15]《宋史》卷374《李迨传》。
[16]《宋史》卷181《食货下三》。
[17]《宋史》卷179《食货下一》。
[18]《宋史》卷179《食货下一》。
[19]《宋史》卷374《李迨传》。
[20]周行己:《浮沚集》卷1《上皇帝书》,丛书集成本。
[21]《浮沚集》卷1《上皇帝书》。
[22]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51《备对札子(三)》,四部丛刊本。
[23]高斯得:《耻堂存稿》卷1《轮对奏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两宋货币史》(下册),第769页。
[25]《长编》卷116。
[26]《宋史》卷180《食货下二》。
[27]《宋史》卷180《食货下二》。
[28]《乐全集》卷26《论率钱募役事奏》。
[29]此自然段引文未注出处者,均见于《宋史》卷180《食货下二》。
[30]《长编》卷164。
[31]《长编》卷164。
[32]《宋史》卷180《食货下二》。
[33]《宋史》卷180《食货下二》。
[34]《长编》卷512。
[36]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七《钱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自然段引文不注出处者均见于此。
[37]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群书考索》后集卷60《财用门·铜钱类》。
[39]《欧阳文忠公集》卷99《论乞不受吕绍宁所进羡余钱札子》。
[40]《宋朝诸臣奏议》卷104《上仁宗论两税折纳见钱》。
[41]《李觏集》卷16《富国策第八》。
[42]王称:《东都事略》卷93上《苏轼传》,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栾城集》卷37《乞借常平钱置上供及诸州军粮状》。
[44]《乐全集》卷26《论率钱募役事奏》。
[45]李弥逊:《竹溪先生文集》卷1《绍兴七年自庐陵以左司召上殿札子》,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宋会要辑稿》职官43之179~180。
[47]《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19《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四札》。
[48]《李觏集》卷16《富国策第八》。
[49]曾巩:《曾巩集》辑佚《议钱》(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版。
[50]《长编》卷9。
[51]《宋史》卷185《食货下七》。
[52]《李觏集》卷16《富国策第八》。
[53]《曾巩集》辑佚《议钱》(下)。
[54]《乐全集》卷26《论率钱募役事奏》。
[55]《乐全集》卷26《论率钱募役事》。
[56]《乐全集》卷26《论率钱募役事》。
[57]《长编》卷283。
[58]参见《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第49、679~681页。
[6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9。
[6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0。
[62]《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44。
[63]《宋史》卷180《食货下二》。
[6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9。
[65]《宋会要辑稿》食货11之1。
[6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9。
[67]《水心别集》卷2《财计中》。
[68]《水心别集》卷2《财计中》。
[69]孔平仲:《孔氏谈苑》卷1《地中多怪》,丛书集成本。
[70]王之望:《汉滨集》卷8《论铜坑朝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洪咨夔:《平斋文集》卷31《吏部巩公墓志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9。
[7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9。
[74]《两宋货币史》(上册),第305页。
[75]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10《蒲圻回叶殿院论钱会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6]《历代名臣奏议》卷273。
[77]《群书会元截江网》卷11《钱帛·时政》,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8]《宋史》卷186《食货下八》。
[79]《群书考索》后集卷52《财门·唐赋税盐茶酒钱楮坑冶铜禁》。
[80]杨万里:《诚斋集》卷62《上寿皇论天变地震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www.zuozong.com)
[81]《历代名臣奏议》卷273。
[82]《水心别集》卷2《财计中》。
[83]《水心别集》卷2《财计中》。
[84]《文献通考》卷9《钱币二》。
[85]《水心别集》卷2《财计中》。
[86]《文献通考》卷9《钱币二》。
[87]《水心别集》卷2《财计中》。
[88]《水心别集》卷2《财计中》。
[89]《文献通考》卷9《钱币二》。
[90]范浚:《香溪集》卷15《议钱》,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1]《香溪集》卷15《议钱》。
[92]李纲:《梁谿集》卷104《与右相乞罢行交子札子》,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3]《宋史》卷363《李光传》。
[94]《梁谿集》卷104《与右相乞罢行交子札子》。
[9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1。
[96]《水心别集》卷2《财计中》。
[97]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7,中州名贤文表内集本。
[9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1。
[99]《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1。
[100]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4《楮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1]《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63。
[102]李攸:《宋朝事实》卷15《财用》,丛书集成本。
[103]《历代名臣奏议》卷272。
[104]《历代名臣奏议》卷272。
[105]《浮沚集》卷1《上皇帝书》。
[106]《梁谿集》卷104《与右相乞罢行交子札子》。
[107]此自然段引文未注出处者,均见于《宋史·食货下三》。
[10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1。
[109]《宋会要辑稿》食货28之1。
[110]《历代名臣奏议》卷273。
[111]文中“四川交子行之几二百年”有误,因官交子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发行至绍兴六年(1136年)仅113年。
[112]《历代名臣奏议》卷272。
[113]《历代名臣奏议》卷273。
[114]杨冠卿:《客亭类稿》卷9《重楮币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5]《客亭类稿》卷9《重楮币说》。
[116]《客亭类稿》卷9《重楮币说》。
[117]《诚斋集》卷70《乞罢江南州军铁钱会子奏议》。
[118]《诚斋集》卷70《乞罢江南州军铁钱会子奏议》。
[119]戴埴:《鼠璞·楮券源流》,丛书集成本;又见《宋史·食货下三》。
[120]《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60。
[121]《历代名臣奏议》卷273。
[122]嵇璜:《续文献通考》卷7《钱币一·会子》,万有文库十通本,1936-1937年。
[12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2页。
[124]《鼠璞·楮券源流》。
[125]《历代名臣奏议》卷273。
[126]《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62。
[127]《宋史》卷173《食货上一》。
[128]《宋史》卷181《食货下三》。
[129]《栾城集》卷36《论蜀茶五害状》。
[130]《浮沚集》卷1《上皇帝书》。
[13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1。
[132]《历代名臣奏议》卷60。
[133]《历代名臣奏议》卷273。
[13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1。
[135]《客亭类稿》卷9《重楮币说》。
[13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3。
[137]《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46。
[138]《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6《东南兑收会子》。
[139]《宋史全文》卷32,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0]《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6《四川钱引》。
[141]《两宋货币史》(下册),第706~707页。
[142]《许文正公遗书》卷7。
[143]《宋史全文》卷32。
[144]《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20《奏乞审度履亩利害以宽中下户》。
[145]《历代名臣奏议》卷272。
[146]《宋朝事实》卷15《财用》。
[147]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9《孙甫》,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8]《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19。
[149]《续文献通考》卷7《钱币考一·会子》。
[150]《宋朝事实》卷15《财用》。
[151]《宋史》卷181《食货下三》。
[152]《宋朝事实》卷15《财用》。
[153]《蜀中广记》卷67《方物记第九·交子》。
[154]《宋史》卷181《食货下三》。
[155]《蜀中广记》卷67《方物记第九·交子》。
[156]袁甫:《蒙斋集》卷7《论会子札子》,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本。
[157]《蒙斋集》卷7《论会子札子》。
[158]《蒙斋集》卷7《论会子札子》。
[159]《宋朝事实》卷15《财用》。
[160]《宋史》卷181《食货下三》。
[161]窦仪:《宋刑统》卷25《诈伪律》,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版。
[162]《宋史》卷201《刑法三》。
[163]《宋史》卷181《食货下三》。
[164]《宋史》卷181《食货下三》。
[165]谢采伯:《密斋笔记》卷1,丛书集成本。
[16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图版“南宋的会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7]《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45。
[168]王迈:《臞轩集》卷1《乙未馆职策》,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9]洪迈:《容斋三笔》卷14《官会折阅》,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