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凭证和账籍的设置思想,

会计凭证和账籍的设置思想,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会计凭证和账籍分类的科学化和细化,说明了人们的会计审计思想已有很大的进步,在经济管理中已知道如何充分运用会计凭证和账籍。以下对宋代的主要会计凭证和账籍做一简单介绍,从中可以窥见宋人会计审计思想的一个侧面。其一作为交纳税赋凭证的钞。其二财物支出凭证。宋代的会计明细账一般称之为“簿”,是对各项经济业务按照各个明细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簿。

会计凭证和账籍的设置思想,

会计账籍对会计、审计等财经监督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总而言之,它是经济活动和财政财务收支较系统全面的记录,是财经监督最主要的依据之一。宋人对此已有较深的认识:“三司簿历最为要切”[35];“夫钱谷之渗漏非一朝一夕之间遽能如是也,实起于朝廷会计之制不立,历年既多簿书,漫不可考,故官吏因得而为奸”[36];“县道财赋,本源全在簿书,乡典奸弊,亦全在簿书”[37]。因此,宋代规定:“诸官物应驱磨勘会者,止以账检文书为据”[38]。如没有这些会计凭证和账簿,会计和审计工作将失去依据无法开展,正如朱熹所云:“此(税簿)是根本,无这个后如何稽考?”[39]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财政财务收支和财政分配的复杂化,会计凭证、账籍的内容和形式大大丰富,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人们根据凭证的不同功能把它们分作赋税交纳凭证、财物支出凭证、报销凭证三大类,根据会计账籍的作用不同大致把它们分为历(日记账)、簿(明细账)、账状(总账)以及类似于今日的会计报告旁通和会计录等。宋代会计凭证和账籍分类的科学化和细化,说明了人们的会计审计思想已有很大的进步,在经济管理中已知道如何充分运用会计凭证和账籍。以下对宋代的主要会计凭证和账籍做一简单介绍,从中可以窥见宋人会计审计思想的一个侧面。

宋代,人们把会计凭证按作用不同分为三类,其区分已相当准确、清晰。其一作为交纳税赋凭证的钞。《吏学指南·版钞》谓:“钞书,取也。谓官取其物,给与照验也。”[40]如民间交纳夏秋二税的称输纳税租钞,又可称为钞旁,还有交纳茶、盐、酒务、坑冶课利的也可称为钞。其二财物支出凭证。这种凭证宋人又把它们分为两种:一种是支付命令,一般由申请部门开具请给事由、请给钱物数量,并经有关部门审核后,转交支付部门支出,如《庆元条法事类》卷31《封桩》中所载“请给旁”等;另一种是支领者所持的领取凭证,如史籍中屡见不鲜的仓券、凭由、正勾省帖等。其三报销凭证。如《庆元条法事类》卷32《点磨隐陷》就载有转运司买物“文凭”。

宋人把会计账簿按不同层次已明显划分为四种类型,类似于今日的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和会计报告。日记账作为财政财务收支历,一般是按时间顺序逐日登记钱物收支活动,大致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最原始的财物出入记录,如“诸州军资库差录事参军监,通判提举文历簿账同书,仍别置门历录官物出入”[41];另一种是已按照某段时间或出入财物类型经过整理编制,其编制的根据是仓库收支的原始凭证钞、旁、帖、券等以及原始的财物出入记录,《庆元条法事类》卷36《场务》所载“州县场务收支历”就是这种类型的收支历。宋人已充分认识到历是比较原始的财物收支记录,较真实地反映某部门的收支活动,因此是有关部门查核的重要对象。但是古代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诸官监场务及县镇寨赴州送纳钱物并州给印历往返不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不影响被查部门日常收支的登记和上级部门的查核,宋人发明置二历或三历,使被查部门随时有一历以供登记,上级部门又能交替审核其中一历。如真德秀在《西山文集》卷6《申尚书省乞将本司措置俸给颁行诸路》中就提出,他所管辖的“本路州府军县各给历三道,以孟仲季为记。州自教授,县自知县以下,每月所请俸给开具于逐官之下,其已支未支数目,仰逐官自行批凿讫,即从所委官厅附急递循环缴申,本司以凭稽考。孟月历以仲月发,仲季如之,仍于申状实填申发月日,如少有违滞及批凿不员,定追所委官承行人赴司断治”。

由于历比较原始杂乱,记录比较粗糙繁杂,查阅起来颇为不易。因此,为了便于省阅查核,宋人把较原始的历进行归类统计,编成都历。如《庆元条法事类》卷31《封桩》“仓库封桩提点刑狱司钱物都历”即按四柱记账法每月开具“封桩禁军阙额请给钱”“封桩禁军阙额请给绢”等各项“旧管若干”“收若干”“支若干”“见在若干”。

宋代的会计明细账一般称之为“簿”,是对各项经济业务按照各个明细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簿。宋人对明细账的“簿”与日记账的“历”已注意进行区别,如政和二年(1112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发运副使贾伟节言:‘欲乞应沿流催纲官司并将所置催纲历改为催纲簿,半年一易,应有纲运出入本界,并真书抄转上簿,庶几易为省览。,诏依”[42]。由此可见,催纲簿是在整理日记账催纲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宋代由于簿经常与历在具体经济部门中混合使用,而且有的还不易区别,因此有时就连称簿历。(www.zuozong.com)

宋代“簿”作为明细账,记载各项账目较详细全面。从《庆元条法事类》中所载大量“簿”可以看出,宋人对明细账的认识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当今明细账的诸多要素,如各项钱物的数目、去向、经办人、时间以及事由、凭证等均要简明记载,以备查核。如“诸路转运等司稽考上供钱物簿”对于各项钱物均要开具总数若干,某名色若干;若干差某人姓名管押上京,于某年月日起离;若干差某人姓名发送别路某州,于某月日起离;若干支还某客姓名,执到在京榷货务某年月日某字号公据;若干准朝旨或省部指挥,作某色支使或依格令变买物,各计名数价例,差某色人姓名管押往某处,于某月日起离[43]

与都历相似,宋人还设有都簿,对簿进行汇编,登记各种簿的名称数目,以防这些簿被篡改、散失或毁弃等,便于实行统一管理和监督,并设有专门机构都簿司,负责这项工作。如“政和元年八月二十二日,臣僚上言:一岁之入,莫大于租税,而诸县税簿不依条式,人户纳毕亦不驱磨。及酒税课利,仓场库务交界官物,买朴、酒坊、河渡并房园地基等课利,诸县镇杂收系省钱,多不置都簿拘籍,欺弊不少。又诸军请给分擘小历,因缘侵冒,岁终不曾选官驱磨。诸州支费并由粮料院勘给,多不依条帮旁,致有诈伪。月终又多不具已支物数磨勘,对账申转运司。转运司亦未尝检察。准元符令,诸官司置都簿,五年一易,具载所辖应用簿历,其有增减,次日报都簿司除附。臣今置造税簿及岁纳军资库钱物都簿,并以账案会计岁收实数,用置本司财赋都簿。今后将逐州月申见在钱物参照,仍亲点对逐州递年实收实支钱物,置籍将逐州磨勘司月申粮料院已勘给物数参较,以备计度均节……诏令诸路漕臣详臣僚所言事理,更切相度。如委无骚扰不便,有补漕计,则仰仿此点检施行”[44]

宋代的另一种会计账籍类似于今日的总账,是对各项经济业务按照总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一般称之为“账”“状”,或“账状”连称。对于账状和簿历的区别,宋人也已注意到。如宣和七年(1125年)四月二十七日,讲议司言:“勘会收支官物,州县官司则凭簿历,朝廷、省部、监司则凭账状。而账内官物与簿历不同,簿历内又与仓库见在不同。至有账尾见在钱物一二十万,而历与库内全无见在。”[45]

宋代的账状一般是对各种会计凭证旁、帖、券和原始半原始记录历、簿等各种会计资料的汇总和简括,基本上全面反映地方路州县或中央太府寺、司农寺等所辖仓场库务经济活动的面貌。如《庆元条法事类》卷37《给纳》所载“诸州申钱帛账”中仅“实收”一项,就具载州“税租、酒曲、商税、房园、诸色课利、欠负、赃罚、户绝、杂纳之类应正收者”。而且还分载不同方向的收入,如本州收到“钱若干,若干某名色;正钱若干,头子钱若干,蹙零钱若干,若干余名色”;别州县支移到二税,其中“钱若干,余色若干”;自京般到“绢若干,余色若干”;别州般到“绢若干”;“若干某处般到,若干余处般到”。又如“实支”一项,单单“请给”就具载命官、诸军、过军、纲运、诸色人各计若干旁,其中各支出“钱若干,绢若干,余色若干”。总之,某州一年之中钱帛的收支见存,账中以前账见在、新收(其下又列实收、转收)、支破(其下又列实支、杂支、转支)、应在、见管等分别表示,其中某些项目为了便于查核验证,还必须附注说明各项钱物数目、去向、经历人、事因、见于某账状或凭证等。如“上供,钱若干,某人押,附某库某年某色账收”;“应副别州,钱若干,某人押赴某处,附某年分某色账收”;开破“钱若干,声说开破事因,附某处某年某色账或凭由除破,买物仍具价例”;“还客人钞钱若干,具某人等人纳公据若干道”。

与都历、都簿一样,宋代在账状之上也设有都账、都状等,对各类账状进行最后汇总,以便更完整、全面、简明地记录财政财务收支总貌,便于上级查阅、审核。如“(大中祥符二年夏四月)戊戌,皇城使刘承珪上内藏库都账,凡置库以来,其出纳之数,纤悉具在”[46]。又如《庆元条法事类》卷21《应在》载:“诸转运司收支、应在、见在钱物,三年一会。各具非泛收支或朝省诸处借用并蠲除欠阁数,限半年造都状,连元案检送提点刑狱司,限百日驱磨保明缴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