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章第一节所述,南宋供养着几乎与北宋数量相当的军队、比北宋更多的官员,并且其战争比北宋更为频繁,可想而知国家财政支出只能更为浩大,入不敷出危机依然严重。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仍不断提出节省财政支出的对策。从总体上看,这些对策大多是对北宋一些观点的重复,少有新意。兹以朱熹和叶适为代表,略加介绍。
朱熹认为当时财政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军费开支巨大,“今天下财用,费于养兵者十之八九,一百万贯养一万人”;“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101]。二是“今朝廷之财赋不归一,分成两三项,所以财匮……凡诸路财赋之入总领者,户部不得而预也。其他则归户部,户部又未尽得。凡天下之好名色钱容易取者、多者,皆归于内藏库、封桩库,惟留得名色极不好极难取者,乃归户部”[102]。当时,另一著名学者陈傅良亦云:“每欲省赋,朝廷以为可,则版曹以为不可;版曹以为可,则总领所以为不可;总领所欲以为可矣,奈何都统司不可也。陛下亦熟念之欤,则以都统司谓之御前军马,虽朝廷不得知;总领所谓之大军钱粮,虽版曹不得与故也。于是乎中外之势分,而职掌不同,事权不一,施行不专矣。职掌不同,则彼此不能以相谋;事权不一,则有无不能以相济;施行不专,则前后不能以相守。故虽欲宽民力,其道无由。”[103]由此可见,北宋时财权分割,国家财政经费不能统一协调的问题至南宋依然存在。三是“宗室俸给,一年多一年。骎骎四五十年后,何以当之?”[104]四是由于统治阶级挥霍无度,穷奢极侈,浪费了巨大的财富,“不知名园丽圃,其费几何?日费几何?”[105]
有鉴于此,朱熹在理财上特别强调“撙节财用”[106],“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107]。朱熹坚持自西周以来的“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并对此注入新的内容。宋代之前所谓“量入为出”,通常是指依据财政收入来安排财政支出,以便使财政支出不超过财政收入。朱熹则把“量入”进一步延伸为对收入的准确计量,而计量的目的不仅在于使财政收入确实可靠,更在于考虑农民的实际负担能力,并且使各地区的财政负担与其贫富状况相一致。这种思想贯彻了量入为出和合理负担相结合的财政管理原则,集中体现在他以田赋为例而设计的一个“量入”的计算办法:
令逐州逐县各具民田一亩,岁入几何,输税几何,非泛科率又几何,州县一岁所收金谷总计几何,诸色支费总计几何,有余者归之何许,不足者何所取之。俟其毕集,然后选忠厚通练之士数人,类会考究而大均节之。有余者取,不足者与,务使州县贫富不至甚相悬,则民力之惨舒亦不至大相绝矣。[108](www.zuozong.com)
朱熹有很强的儒家民本思想,他把朝廷“撙节财用”同爱民、恤民联系在一起。他说:“臣闻先圣之言,治国而有节用、爱人之说。若国家财用,皆出于民,如有不节而用度有阙,则横赋暴敛,必将有及于民者,虽有爱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泽矣。”[109]因此,他认为“爱民必先于节用”[110]。如上所述,由于当时国家财政负担最多的是养兵,所以他主张“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111]。这里,他把治军作为问题的根源,只有治军才能省赋,省赋才能恤民。朱熹所处的时代正是宋金对峙时期,他虽不是武将,但对这种军事局面认识得很清楚。因此,他治军的思路是“国家蹙处东南,恢复之勋未集,所以养兵而固圉者,常患其力之不足,则兵又未可以遽减。窃意惟有选将吏核兵籍可以节军赀,开广屯田可以实军储,练习民兵可以益边备。诚能行此三者,而又时出禁钱以续经用,民力庶几其可宽也”[112]。首先是“精练禁兵,汰其老弱,以为厢兵”[113]。裁减老弱冗兵,不仅可增强军队战斗力,而且又减少军费开支。其次,朱熹主张实行屯田:“今日民困,正缘沿江屯兵费重。只有屯田可减民力,见说襄汉间尽有荒地。某云:当用甚人耕垦?曰:兵民兼用,各自为屯。彼地沃衍,收谷必多。若做得成,敌人亦不敢窥伺。兵民得利既多,且耕且战,便是金城汤池。兵食既足,可省漕运,民力自苏……则州郡自宽。迟之十年,其效必著。”[114]屯田之举可谓一举数得,一可解决兵食,二省漕运之费,三能节约大量开支,四可减轻百姓负担。
对于宗室俸给渐多给财政带来的负担,朱熹认为“事极必有变。如宗室生下,便有孤遗请给。初立此条,止为贫穷全无生活计者,那曾要得凭地泛及”[115]。不言而喻,朱熹意思是如按最初规定,宗室中只有实在贫困无着落的,才能够请孤遗俸,而现在是普遍享有,州郡和百姓哪能负担得起?因此,朱熹主张予以削减。当时,文武官吏的俸禄支出也是庞大的,“某人曾记得,在朝文臣每月共支几万贯,武臣及内侍等五六十万贯”[116]。朱熹认为文臣武将的俸给也要削减,以缓国家财用耗屈。
对于统治阶级的挥霍奢侈,朱熹则以理学家的角度,劝谏统治阶级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应该“正心”,“存天理,克人欲”,宫省事禁,惠康小民,“一切扫除妄费,卧薪尝胆”[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