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禹偁和宋祁的裁减冗费思想

王禹偁和宋祁的裁减冗费思想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裁减虽有成效,却没有触及造成冗费的主要原因冗兵、冗官等问题。随后天灾频仍,冗费问题又进一步凸现。但是宋祁提出的应对措施则比王禹偁更切实可行和具有针对性。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宋祁提出的裁减兵员和官员只是针对厢军和地方州县官,而不涉及禁军和中央官员,因此不会削弱宋朝的军事力量和引起中央官员的反对,对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会带来影响。

王禹偁和宋祁的裁减冗费思想

宋太宗统治后期,虽然国家财政正处于上升阶段,收入日增,但由于不注意控制财政开支,冗费问题初步显露。至道三年(997年)五月,刑部郎中、知扬州王禹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冗费存在的四个方面,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其一,“谨边防,通盟好,使辇运之民有所休息”;其二,“减冗兵,并冗吏,使山泽之饶,稍流于下”;其三,“其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其四,“沙汰僧尼,使民无耗”[89]。同年九月,监察御史王济上《陈政事十事疏》,对裁减冗官、冗兵,沙汰僧尼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尤其是对裁减冗官见解独到、深刻。他说:“官不必备,惟其人……官多则事繁,吏多则民残。欲事不繁,莫若省官,欲民皆安,莫若省吏。天下所以未格清净者,由官吏多之故也。为陛下计,宜减分局之官,省监临之数,择百司之吏,选技术之工,去纤巧之匠,停老弱之卒,汰缁黄之流,自然无旷土,无游民,公庭肃而百事举矣……官多俸薄,不若俸厚而官少。若尽去冗食,复其全俸,则二人之俸,可以周一人之用。衣食既足,廉耻自兴。”[90]由此可见,王济认为省官省吏不仅能够省事、省费、民安,而且还能高俸养廉。

仁宗既位之初,就着手裁减浮费。此次裁减虽有成效,却没有触及造成冗费的主要原因冗兵、冗官等问题。随后天灾频仍,冗费问题又进一步凸现。宝元二年(1039年)二月,任权三司度支判官的宋祁写了《上三冗三费疏》[91],系统地论述冗费的危害及应采取的对策。宋祁的所谓“三冗”与王禹偁大致相同,即“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尼道士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

但是宋祁提出的应对措施则比王禹偁更切实可行和具有针对性。他认为:“断自今日,僧尼道士已受戒具者,且使如旧;其在寺账为徙弟子者,悉还为民,勿复岁度。今日以后州县寺观,留若干所,僧尼道士,定若干人。且令后来之数,不得过此。此策一举,可得耕织夫妇五十万人,则一冗去矣。今天下厢军,不择孱小尪弱,悉皆收配,才图供役,本不知兵,亦且月费廪粮,岁费库帛。数口之家,不能自庇,于是相挺逃匿,化为盗贼者,不可胜算。朝廷每有夫役,更籍农民以任其劳。假如厢军可令驱以就役,方且别给口券,间望赐钱。二端相率,不便明甚。陛下若敕天下厢军,今日以后,除州军须要防捉,别留三百人,自余更不收补,已在籍者,许备役终身。如此,则中下之家,悉入农业,又得力耕者数十万,则二冗去矣。国家郡县素有定官,譬以十人为额,常以十二加之,迁代罪谪,足以无乏。今则不然,一位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袭紫成林。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陛下官五倍于旧。吏何得不苟进,官何得不滥除?陛下诚能诏三班、审官院、内诸司、流内铨明立限员,以为定法。自今以往,门荫、流外、贡举之色,实置选限,稍务择人。俟有阙官,计员补吏。内则省息奉廪,外则静一浮华,则三冗去矣。”这里宋祁的去三冗思路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减少限制非生产性冗食之人,减轻社会与国家负担,其中令僧尼道士还俗并限制其人数是减轻社会负担,裁减厢军与地方官吏是减轻国家负担。二是减少限制非生产性冗食之人其实就是在增加生产性人员,据他估计,令僧尼道士还俗并限制其人数可增加农民50万人,而裁减厢军也可增加力耕者数十万。这样一减一加的确对减轻社会与国家的负担、发展生产会起较大的积极作用。宋祁应对“三冗”的措施可贵之处还在于不单是在做“减法”,即减少限制非生产性冗食人员,而同时又是在做“加法”,增加生产性人员,发展生产,从而化害为利,使社会总财富增加,三冗问题自然解决。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宋祁提出的裁减兵员和官员只是针对厢军和地方州县官,而不涉及禁军和中央官员,因此不会削弱宋朝的军事力量和引起中央官员的反对,对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会带来影响。(www.zuozong.com)

宋祁的所谓“三费”是“一曰道场斋醮”之费;“二曰京师寺观”之费;“三曰使相节度”之费。这“三费”其实与“三冗”中“僧尼道士日益多而无定数”和官“无限员”关系密切,似可归于“三冗”之中,故兹不予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