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决定了互联网产品的定位和方向,但同时,互联网产品所满足的用户需求层次与产品生命周期、竞争格局、所需营销力度、用户使用习惯之间有着一定关系。
产品所满足的用户需求层次会在根本上决定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接近本质需求的互联网产品,基本的生命周期越长;越接近边缘性需求的互联网产品,基本的生命周期越短。
在竞争者一定或竞争格局稳定的条件下,互联网产品所满足的用户需求层次与其投入的广告营销力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负关系。也就是说,越能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互联网产品所需投入的广告营销力度相对越小;反之,当用户需求越接近边缘性需求时,互联网产品所需投入的广告营销力度相对越大。
所以,满足需求层次的不同,也决定了营销传播的策略和难度。比如,如果互联网产品仅仅能满足某些边缘性需求,那么它就会在营销传播中去反复强调这些需求的重要性,不断让用户感觉到这些需求是他们需要的(其实未必是),所以这个营销传播成本是很高的,不但需要投入很多金钱和时间以达到广告营销的累积效果,还需要缜密的传播策略和较大的传播力度。反之,像微信这样满足用户本质需求的产品在营销上的精力会相对少许多。
当然,在满足用户需求层次一定的情况下,竞争格局和广告营销力度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比如,当出现的互联网产品在功能上类似,满足用户需求也类似时,竞争者的增多会增加产品在广告营销上的投入力度。
比如,如果市场上只有微信这款产品,那么因为竞争格局稳定(无竞争对手),所以它自身在营销推广上无须大费周折。一旦出现一款能与微信抗衡的类似产品,那么这款产品则需要持续增加营销推广的力度,并且在信息传播中要告诉用户它有哪些差异化的创新功能,这样才能将用户吸引过去。同时,新产品还要打破用户原有的使用习惯,树立用户在新产品上的使用习惯,这方面的投入和成本较高,也面临着较大挑战。而当这款新产品越来越强势时,原来的市场领导者就会意识到危机,不得不加入竞争行列,并加大营销方面的力度。
另外,当两款产品在满足的需求层次类似的情况下,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习惯决定着竞争格局。用户越习惯使用哪个产品,那么该产品在市场占有率上就表现出更多的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习惯是决定竞争格局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产品为了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就需要让用户形成持续的黏性。
同样,如果新加入的同类竞争者要抢占市场,就需要打破用户原来的使用习惯。这时,新加入的竞争者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花费更多的营销投入;另一种是在原有的产品功能基础上,增加与众不同的创新功能,并且需要通过大力度的广告信息传播让更多用户了解这一点,以此慢慢吸引用户和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以打车软件在国内的发展为例。起初,滴滴和快的两个竞争者在产品功能和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十分类似,都是满足人们出行的本质需求。因此两者在争夺市场的过程中都采用高强度的营销推广,试图拉拢用户,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最终两个竞争者合并成国内最大的打车平台滴滴快车,这场充满硝烟的战争才告一段落。然而,优步(Uber)这个新加入者进入中国后,面对已经相对饱和的市场,要想吸引新用户,并重新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一件极具挑战和困难的事情。Uber与前者在产品功能上类似,在满足用户需求层次一定的情况下,想异军突起就必须投入更多的营销推广,加大营销力度和不断调整营销策略。所以,Uber中国采用了非常有成效的精英小分队营销策略,在不同城市组建本地化团队,将管理权下放,迅速发挥本地化团队了解本地市场的优势,急速扩张市场,与市场领导者滴滴快车厮杀,培养用户使用Uber的习惯。从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Uber只用了30个月的时间,就成为打车市场上最强劲的黑马,这期间,其在金钱和营销推广上的投入力度非常巨大。尽管Uber中国最终被滴滴收购,但不可否认,Uber在前期的营销策略是非常优秀的。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因素在互联网产品竞争和发展中的交织关系,它们之间互相牵连,互相影响,共同决定着互联网产品的生存、竞争和长期发展。(www.zuozong.com)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互联网产品满足的用户需求层次仍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产品越接近和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其基本的生命周期相对越长。在没有竞争者或竞争格局稳定的情况下,需要的营销推广力度越小。而当产品在满足需求层次一定的情况下,竞争者越多或竞争格局越不稳定时,产品所需的广告营销力度越大。同时,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决定着竞争格局,同时也决定着广告营销力度。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制衡和拉锯关系,是互联网产品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
【注释】
[1]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青岛理工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所进行了“微博营销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研究”项目。本次调查以青岛理工大学使用微博的90后大学生为例进行抽样调查,有效样本问卷632份,深度访谈人数72人,研究数据供参考。
[2]数据来自新浪微博2014年全年财报数据。
[3]数据来自新浪微博2015年全年财报数据。
[4]2015年“微信·生活”白皮书数据报告。
[5]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青岛理工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所开展“微信朋友圈广告对年轻人的影响研究”项目,深度访谈人数共126人,年龄范围18~24岁,男女比例1∶1,共涵盖人文、艺术、外语、商学、经贸、管理、计算机类、通信类、理学、汽车工程类、机械、自动化等12个学科及专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