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瑨 “钛媒体”内容合伙人、执行总编辑
或许你不会想到,北京地铁替我们记录了这个时代媒体形态的变革。
常宁博士在本书中提到的《信报》,曾经在2015年以前垄断了北京各大地铁线路的乘客入口,短时间内达到了几百万份的发行量。
如今的地铁中却是这样的情景:每个人都在刷手机。
是的,最好的答案就写在历史里。
“新的媒体形态有机会颠覆印刷媒体,必须感谢双微——微博和微信”,随着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平台乃至“今日头条”所代表的新一代基于算法的信息分发平台的崛起,使公众消费资讯、消费内容的渠道发生了根本的变迁。互联网技术让内容生产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了。
“社交媒体”成为新的主流之后,直接呈现出去中心化、人人都能出版、碎片化阅读等特质,内容产业链条的创作生产、传播及商业模式彻底发生了改观。
我和常宁博士有一位共同的朋友,甚至出版了一本描述新媒体变革的书,书名为《主编死了》——用这样的方式夸张地定义了我们眼前全新的社交媒体时代。
我所在的“钛媒体”平台,就诞生于本书中所定义的“大众社交媒体”时代,本身也是媒体变革的实践者之一。
钛媒体从诞生起就开通了“专栏”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的内容生产模式,至今六年,我们保持着一年一度的作者原创节及“年度十大作者”评选,主张创新写作,并为一年当中持续思考、持续为平台贡献有价值观点和内容的写作者们颁奖。
我们发现,从2013—2015年,业内一直有持续的讨论,议题就是中国传媒行业集体“融合”和“转型”浪潮,在此期间,我们收到了大量关于传统媒体转型、社交媒体野蛮生长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投稿。报业停刊或报业集团重组等一系列行业事件也发生在这一时期。(www.zuozong.com)
作为钛媒体的创办者之一,我有幸亲历本书中所述的时代,我们和互联网时代的数以亿计受众们一起见证了“不知道用户是谁”的传统媒体的式微,以及新的媒体形态成为主流的全过程。
作为在媒体行业“搬砖”的一线从业者,我很欣慰能看到本书中关于蜂巢理论及有效传播这样的干货梳理。
事实上,常宁对于媒体变革、社交媒体运营的研究,都早于钛媒体的创办。在2011年社交媒体萌芽之际,常宁博士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相关领域的变化了;常宁此前还曾供职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中文版多年。
常宁是不折不扣的理科生,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开启了她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这一跨界的专业背景,以及在最早一批科技媒体中的实践,给了她足够的高度去看待前沿技术发展对于媒体及社交趋势的影响。同时,她又通过后期不间断的研究,对媒介进化、媒介对社交关系对于社会进化的影响,获得了更为宏观的视野。
2015年早春,常宁博士笔下的一篇《微信关系链上,有一种沉默的“僵尸关系”》通过钛媒体平台发表,引发了读者广泛讨论,在钛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上制造了又一个“10万+”热门文章。以此为开端,常宁此后对每一个阶段对于社交网络及营销方法论的研究,都独家授权钛媒体来发布研究成果,也征服了钛媒体上几百万的忠实用户,常宁的深度长文,早就成了钛媒体“深度内容”中的招牌菜。在我们评选的“年度十大作者”中,她年年上榜。
早期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工作经历,让常宁得以有一个较高且宏观的视野,对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技术对于人类的社交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作为常宁的朋友,更作为她每一次研究成果分享时优先级最高的伙伴,我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持续报道中,也不断印证了本书中所总结的社交媒体变革的基本规律,即蜂巢理论——社交媒体连接形态、社交媒体信息传播要素、热点事件如何遵循这样的规律一个又一个爆发出来等。
蜂巢关系理论、社交媒体热点传播规律,是凝结了常宁近7年对社交媒体和营销传播研究精华的成果。
而蜂巢理论及本书的出版对于当下的意义则在于,如何善用蜂巢关系,成了内容产业的商业掘金者们的必修课。这本书由小见大,如何利用蜂巢关系的连接、蜂巢传播规律去运营社交媒体的内容传播、营销传播,是核心落脚点。因此,全书不仅具备理论价值,更能看到常宁博士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相信内容运营者、社交媒体研究者、营销传播者等多个领域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即便是普通人,也能从本书中窥探到社交媒体历史的发展。
任何研究都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我的好姐妹常宁能将她的成果付诸出版,唯有祝贺和击掌鼓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