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非常”之功 求“非常”之效——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用“非常”之功 求“非常”之效——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称“中国医药城”,是2006年在整合原省级开发区——泰州经济开发区资源的基础上启动建设的,2009年获批为我国首个医药专业国家级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行政区划面积117.6平方千米,中国医药城核心区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千米。2007年1月,江苏省委明确要求泰州对于中国医药城的定位不应是单一的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而是一座专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新城。

用“非常”之功 求“非常”之效——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泰州医药高新区”)又称“中国医药城”,是2006年在整合原省级开发区——泰州经济开发区资源的基础上启动建设的,2009年获批为我国首个医药专业国家级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处于泰州中西部,南临长江北岸与高港区相依,西隔引江河与扬州市江都区相望,北融市中心城区,东接姜堰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是泰州市面向未来重点打造的新城区。泰州医药高新区行政区划面积117.6平方千米,中国医药城核心区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千米。经过十多年建设和发展,泰州医药高新区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越发展、渐成规模”的奋进之路,初步构建了自主可控的生物医药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建成以生物医药为特色,具备完善产业链、先进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化服务的国内外知名园区。

一、启动建设阶段(2006—2008)

2005年2月1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基于泰州医药产业基础以及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作出了在泰州“设立医药产业园、打造中国医药城”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11月,中国医药城正式启动建设。

(一)科学规划,拉开框架

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指导和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医药城编制了《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树形象,三年出成效”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一着力点,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内容的“三创精神”,发扬“思路决定出路,力度决定速度,细节决定成败,创新引领未来”的园区精神,积极探索提质创新、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2007年1月,江苏省委明确要求泰州对于中国医药城的定位不应是单一的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而是一座专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新城。随后,医药高新区确立了“产城融合 产城一体”的城市定位和规划开发思路。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形象”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快速推进平台建设,区域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集聚能力初步显现。

为进一步强化医药城作为新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定位,泰州医药高新区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了中国医药城总体发展规划(2008—2030)和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综合配套区等功能区分区规划,并委托编制了新城区战略规划,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化要求,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供电、供水等为突破口,加快独立式研发楼、GMP标准厂房区建设,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到2007年年底,10万平方米的11幢标准厂房及21幢独立式研发楼交付使用;科技大厦主体工程封顶,专家服务中心、纳米生命科学研究院已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中试区和研发区环境建设及中国医药城CI整体形象设计全部完成;东部会展交易区拆迁征地工作全面推开;区内主干道药城大道东延工程建成通车;内部供水管网的铺设工作基本施工完毕;由周山变接至园区的10KV专用主电源线路已完成施工;完成了泰高路辅道、创业路、滨河路、办公区等地绿化工作,建成了CMC雕塑、科学家群雕、星光大道、彩色CMC水体喷泉等一批园区文化景点

地标建筑CMC办公大楼

2008年,根据省委提出的以医药为主线打造城市标签、塑造城市个性的要求,泰州市委提出:“泰州就是中国医药城,中国医药城就是泰州。”医药高新区明确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建成国家高新区,成为泰州经济新亮点”的总体要求,围绕完善规划成果体系,启动编制道路系统、绿化景观、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相关专业规划,进一步编制和完善研发区、生产制造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生活配套区概念规划和相关的环境景观规划,同时着手编制研发区、中试区三期规划及项目设计,编制五大产业基地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生活配套区(东方小镇)规划。科学规划和统一建设“十一通一平”工程,建设动物实验中心、北科干细胞研发产业化基地、标准厂房三期工程、化学药新型制剂和疫苗两大产业基地一期工程、东方小镇一期工程、会展交易区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

(二)招引项目,培育产业

泰州医药高新区牢固树立项目兴区、项目强区、项目立区的理念,始终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总揽工作全局,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人才转,创新引资引智思路、方式及体制和机制,将引资引智的各项关键措施落到实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引资引智成效明显。园区先后组织了赴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外招商团体10多批次,在国内医药产业相对发达地区上海、北京、南京等地举行招商活动30多场次,全方位宣传推介园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发展理念和发展前景。先后承办了第三届亚泰地区糖尿病大会、中国药学会药事委员会2007年度年会暨“保障药品安全,和谐医药发展”论坛。通过努力,园区与美国加州大学QB3、休斯敦医学中心、哈佛大学蛋白质治疗中心、哥伦比亚大学肿瘤病理中心、日本神户大学、崎玉医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张江公司成功签约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人群健康追踪研究项目,与美国施贵宝公司、美国Epitomics公司合作建设CRO产业项目。园区招引项目层次明显提高,到2007年底,落户园区的项目有24个国家一类新药,其中正式运营投产的首批12个项目中就有3个国家一类新药。万全动物实验中心、复旦张江二期、北科100万人份干细胞库等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施耐克、亲和力、沃森集团、中国疫苗工程中心、疫苗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疫苗项目顺利开工。2008年,落户各类公司近100家,葛兰素史克、美国北卡生物、核心基因、法玛泰克、默克、依格斯、台湾东洋、大统生技等一批世界知名医药企业注册落户。

(三)搭建平台,集聚要素

为切实把高层次人才从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加专注于科研开发和项目建设。园区专门组建提供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提供公共实验室服务的新药创制服务中心、提供“交钥匙工程”服务的项目配套服务中心,以及投资咨询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同时,优化窗口服务,让投资者办事方便快捷,放大“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的优势。

园区经过两年启动建设,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重点物流基地、省重点培育产业集群、省重点生物技术中心等,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8项,共获省级以上扶持资金4950万元,有9名高层次人才被列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资助计划。

中国医药城全貌

坚持把人才团队建设放在医药城建设的优先地位,一支适应医药产业发展,由科学顾问、领军人才、高层人才和实用人才组成,涵盖医药研发、生产、营销以及企业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团队初步建成。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魏于全,诺贝尔奖获得者穆拉德、巴里·马歇尔等20多名重量级人物担任科学顾问。中科院院士、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吴祖泽将军等一批领军人才先后在医药城创办企业。加强与美国韬睿、新加坡富捷凯等国内外知名人才咨询公司和猎头公司的合作,创建了“人才驿站”、人力资本配置中心、泰州新药创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江苏省第一家医药专业人才市场,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办了生物工程硕士班。

(四)多管齐下,保障资金

园区努力打破资金瓶颈,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一是争取交通银行、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支持。二是成立了创业投资公司,吸引美国高盛集团、北京同方等一批国际、国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参与投融资工作。三是在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参与江苏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的申报设立工作。在强化融资工作龙头地位的同时,园区财政抓收支管理,设法开源节流,合理调度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一次创业”阶段(2009—2017)

2009年3月18日,国务院批复泰州医药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当时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全国第56个高新区。2009年5月29日,举行了医药高新区成立的揭牌仪式。此后,医药高新区逐渐形成了七个功能性园区和五个镇(街道)联动发展模式,其中医药园区(中国医药城)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建设以大健康产业集聚为特色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名城;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产业;滨江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数据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软件、大健康数据、服务外包产业;高等教育园区主要负责泰州本科学院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周山河街区着力建成商业商务核心区、绿色生态宜居区、优质教育集聚区。

(一)专业园区竞相发展

医药园区即中国医药城核心区,由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教育教学区、综合配套区等六大功能区组成。科研开发区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搭建研发服务公共平台。生产制造区重点打造疫苗、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生物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中药现代化、保健品化妆品等六大优势产业基地。会展交易区打造集医药科技交流、医药产品展示、医药创新成果交易为一体的展览交易盛会,每年举办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康健医疗区重点发展高端个性化特色医疗服务业,推动医疗服务与健康旅游、康复护理、养老服务结合,逐步构建完整的健康服务产业链。教育教学区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加快集聚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院,建设医药产业特色鲜明、专业门类齐全的科研教学及人才培训基地。综合配套区借鉴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建设了一批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环境景观和基础设施项目。

泰州经济开发区创办于1992年,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31.4平方千米,2016年4月正式封关运作的泰州综合保税区位于其中。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占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2009年以来,总投资10亿美元的纬创资通、4.08亿美元的纬立资讯、6亿美元的可胜科技、6亿美元的可利科技、3亿美元的巨腾电子等一批台资企业先后落地投产,初步形成了以手机电脑机壳、触控屏、显示屏等为主要产品的产业格局。综合保税区重点打造区域性“4+1”中心,即高端研发制造中心、保税物流配送中心、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及金融结算配套中心。

滨江工业园区建于2000年,规划面积9.58平方千米,拥有长江岸线5.6千米,2007年6月设立化工集中区,2018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园区三大主导产业分别为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建材物流。2016年,总投资102亿元的中海油一体化项目顺利投产,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环烷基和石蜡润滑油加氢装置的炼油基地,主要生产国V汽柴油、润滑油基础油、溶剂油、芳烃、石油焦、液化气、硫黄、液氨等产品。

泰州数据产业园区成立于2010年11月,是泰州市集聚和发展互联网经济和大健康数据产业的专业园区,建成和载体65万平方米。园区集聚并形成了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三条特色产业链,集聚了国家、省规划布局内40多家重点企业,培育了网上中国医药城、大道印材城等一批本土电商龙头企业。

周山河街区于2007年12月建立,2014年9月成立周山河新城建设指挥部。贯穿南北的4条主要干道全线贯通,永定路快速化项目一期和东风路快速化项目已建成通车,占地1500亩的天德湖公园建成开放。泰州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规划展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馆、工人文化宫为主体的文化中心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组织实施省泰中、凤凰小学、市人民医院新院、双河初中、双河小学、中心血站和急救中心、周山河小学、周山河初中,体育公园、华润万象城以及一批房产项目等重点建设工程。

高等教育园区于2004年3月成立,总规划用地面积4.2平方千米,主要负责泰州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到2017年底,已入驻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泰州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和江苏农牧科技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4万余人。2016年3月成立创新创业园,入驻项目涵盖电子商务、文化传媒、广告创意、网络科技等行业,共带动2000余名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增长动能持续发力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宏观环境,各园(街)区、镇街坚持项目建设、企业服务同步推进,建立完善大平台、大招商、大投入机制,形成多引擎驱动、增长动能充沛的蓬勃发展态势。“十二五”末全区GDP164亿元,年均增长14.3%;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2亿元,年均增长16.6%;实现外贸进出口额累计45.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1.76亿美元,成为全省利用外资转型发展示范区。产业强区战略有效实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7.6亿元,建成各类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搭建了企业上市挂牌快速通道,12家企业成功挂牌,跻身中国创业投资(医药)示范基地。规上工业产值589.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较2011年上升0.95个百分点,成为泰州市重要经济增长极

深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赢得新优势。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8:64.4:34.8。医药产业特色优势加速形成,疫苗、诊断试剂和高端医疗器械、化学药新型制剂、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保健品六大特色产业链基本形成。国家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经济开发区积极实施“二次创业”,出口加工区成功升格国家综合保税区,光电产业园、智慧产业园先后规划建设。企业培育与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区销售过亿元企业达53家,形成以中海油为龙头的石化新材料,以纬创、可胜为龙头的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以医药研发和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服务、医药销售、会展交易、汽车服务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医药园区、数据产业园区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省唯一的医药电商专业平台正式上线交易。

2016年11月,区内第一个国家1.1类新药海姆泊芬正式投产,为全球首个针对鲜红斑痣的药物,是2016年全国获得生产批件的两个1.1类新药之一。以外,中慧元通研发的四价亚单位流感疫苗,填补国内外空白;泰州君实生物的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是全国首家获批临床的PD1单抗产品,正在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美时医疗自主研发出全球首台婴儿专用核磁共振仪,获得医疗界的日内瓦州奖;重组新城疫病毒(A-VII株)灭活疫苗,是全球首个成功研制针对新城疫病毒流行株的产品,是当前新城疫疫苗株的一次更新和换代;华威特自主研发的“华温蓝”成为世界首个猪瘟蓝耳二联活疫苗,解决了两种疫苗间的免疫抑制难题。积极搭建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交易平台,致力打造“网上中国医药城”,构建华东地区医药销售中心、医药成果及专利技术交易中心、省基本药物招投标分中心,培育壮大产业规模,打造区域性交易中心。

2019年勃林格殷格翰泰州工厂首个疫苗产品上市

截至2017年底,园区已落户900多家国内外医药企业(药品研发生产企业142家、兽药3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45家、保健品化妆品企业42家),园区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9.4亿元。 世界500强企业阿斯利康、雀巢、赛洛菲、中外制药(罗氏)、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等12家全球知名跨国制药企业纷纷落户。已有34家药品生产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19家药企50条生产线通过GMP认证投产,累计取得159张药物临床试验批件、107张药品生产批件。入驻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345家,累计取得产品注册证或备案凭证899张,其中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500张,94家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投产。

(三)聚力创新前沿突破

依托部省共建、泰州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的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发挥中国医药城企业覆盖医药产业全过程的国内唯一性优势,坚持高端切入,以前沿创新引领全方位创新,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较强研发优势。汇聚国内外60多家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6家院士工作站、1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落户前沿医疗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8家。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实现落地申报500多项,累计受理新药注册申报项目172项。多项冠领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中国医药城问世。坚持改革先行先试,以改革红利释放破解发展难题。建立完善“小区域、大平台”“小政府、大社会”“小机关、大公司”“小街道、大社区”制度体系,推动高新区从政策特区向制度特区、环境特区转变。率先在数据园区开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构建企业化、专业化、扁平化的园区运营管理机制。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一体化市场大监管工作破题起步,行政审批基本实现区内集中办结,发展环境更加优良。

2016年,建成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泰州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有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驻工作,产业吸附能力和承载水平不断提升。以大小分子实验室、疫苗工程中心等1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基础,加快建设符合国际规范的高端创新制剂平台、动物安评中心、免疫技术研发检测平台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效降低企业前期商务成本,为企业提供完善专业的技术服务支撑。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全年新增10家以上产学研联合体。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国际化目标”思路,2017年全区新增3个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效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建成生物医药人才大数据平台,累计集聚生物医药类高层次人才3100多名,省“双创人才”100名。资本体系日趋完善,30多只基金逐步组建并开始运营,全国唯一的资本项目收入兑换便利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150多家企业、投资机构入驻大健康股权投融资平台。(www.zuozong.com)

以“六个一”改革为目标,2016年全区深入实施行政审批改革,全面承接市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认真梳理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做到“园内事园内办结”“小事不出网格点”。落实完善责任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挂钩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倒排计划、一揽子抓到底”的运作模式,层层落实责任。全年开展项目规划建设专题会12次、专题督查重大项目24次,有效解决了项目报批、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题。

2017年,医药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全省首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项目——美罗药业“可定”项目正式落户,部省共建机制从制度化、常态化向先行先试迈进。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进一步健全申报服务、人才支撑、产权保护、创业融资、政策咨询等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提前介入、全程参与、全方位服务”。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主动承接用好258项市级审批管理权限,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首批73项行政许可事项进驻,对照“3550”目标,全力打造“互联网+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确保“区内事区内办”。

(四)加速产城融合发展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产城共荣”思路,启动规划调整修编,着力加强功能配套、健全载体设施、规范商贸商务,构建产城功能叠加互补的产业新城、生态新城,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集群集聚、企业向园区集聚、居住向社区集聚,基本形成“一区七园、东城西园”的空间布局。拉开“十横九纵”道路框架,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6平方千米,全区人口城镇化率达86.3%。凤凰西路、梅兰西路退二进三取得成效,一批商住商贸项目加快实施,周山河街区成为城市建设主战场。有序实施老集镇改造,完成道路桥梁、给排水管网、环卫设施等重点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水、电、热、有线电视实现区域全覆盖。智慧社区扎实推进,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水平显著增强。注重城市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建成天德湖公园、水景湖湿地、中草药植物园等大型景观绿化工程,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7%、绿色建筑占公共建筑比例超过50%。完成全域村庄环境整治,获得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一等奖。同时,顺应民生诉求,拆迁安置区建设步伐,优化配置生活性配套设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基础教育教学、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社区网格化管理等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6年,区内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年计划建设房建类工程总建筑面积877.5 万平方米,目前在建714.8万平方米。泰职院新校区、教育教学区邻里中心投入使用,工业邻里中心高层、中国医药城商务中心主体封顶,会展中心二期即将竣工交付,中国医药城六期标准厂房、医药器械区三期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建成道路54.2千米,完成绿化155万平方米,竣工安置房2374套。野徐和寺巷卫生院迁建项目主体封顶。成功设立62.5亿元规模的中国医药城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基金,100亿元规模的国家一类新药研发投资基金成功设立并开展备案运营。

中国医药城2017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医药双创小镇成功入围省首批特色小镇,中国医药城五期厂房、保税区标准厂房、可胜科技厂房等产业化项目顺利建成,外国语学校正式建成使用,中国医药城商务中心、工业邻里中心、野徐寺巷卫生院等生活配套设施加快建设,13条重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产城融合水平显著提升。

(五)确立“两个十年”目标

2014年7月18日,泰州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更好地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园区开发规律和医药产业发展特殊规律,牢牢把握产业化这个根本,突出改革创新、产城融合,强化资本集聚、人才支撑,坚持集约发展、滚动开发,全力打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核心区、综合改革试验区、转型升级先导区。力争实现“两个十年目标”:到2016年医药城开发建设10周年之际,园区框架基本形成,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成为长三角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核心区;到2019年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成立10周年之际,基本建成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实现千亿级产业规模,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确立泰州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三、“二次创业”阶段(2018年至今)

2018年,在国家政策,以及市场、资本等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全国生物医药园区(基地、药谷、科技城、创新示范区等)蓬勃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泰州医药高新区通过跨越式发展,在生物医药渐成规模的同时,也面临政策红利减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化步伐较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转型调整、创新升级。

2018年至2019年,医药高新区紧紧围绕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以“中国第一、世界有名”为目标,集聚优势资源,集合关键要素,全力以赴抓招商,凝心聚力搞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2019年,泰州医药高新区在全国生物医药类园区综合排名中列第11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列第75位,位次不断前移。

(一)产业化步伐加快

2018年,创新推行项目“1+3”月度滚动推进机制,全年新签亿元以上项目230个,其中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0个。全年累计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73个和60个。生物医药产业爆发式增长。投资10亿元的华润生物疫苗、10亿元的普洛斯医药物流、5000万欧元的海博莱动物疫苗等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投资1亿美元的印度安若维他药业、15亿元的迈博太科抗体药生产基地、7亿元的硕世生物泰州总部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雀巢泰州生产基地、8500万欧元的勃林格殷格翰动物疫苗、10亿元的鲲鱼健康药业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全年新增药品临床批件7张,药品生产批件4张,药品生产许可证3张,药品经营许可证7张,新获医疗器械注册证75张,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7张。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产业产能释放。易盛光LED、电能运动科技、5G激光通信等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接连落户,总投资31.74亿元的瑞濏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项目完成变更即将开工,总投资3亿美元的可利二期和总投资2.4亿美元的巨腾二期项目顺利竣工,综保区成功走通省内第一票“委托加工”业务,可胜、巨腾、纬创等企业产能持续释放。石化新材料产业转型提升。中海油泰州石化成功吸收合并东联化工,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材料细分领域发展思路和路径初步形成,滨江工业园首次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亿佰康开发了全国首个获得临床批件的针对LAG3靶点的生物药,中慧元通的国家一类新药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填补了国际空白,先思达肝癌早期诊断试剂盒进入国家审批“快车道”,创新医疗器械特备审批实现“零突破”。

面对2019年产业政策调整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全区上下迎难而上、奋力攻坚,保持了产业发展稳中有升、稳中向好。产业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医药园区编制中国医药城产业发展规划,并在第十届医博会期间正式发布,“4+3+1”产业体系规划初步形成;滨江工业园区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化工新材料向医药用新材料延伸;经济开发区编制产业链图谱及研究报告,着力向高端医疗装备、养老养生器具等产业迈进;数据园区编制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图谱,为精准诊疗、精准制药、精准给药提供坚实基础。项目招引建设再创新高,精心组织上海、北京、台湾等招商推介会,先后成功举办2次项目集中签约和1次集中开工活动,全年分别完成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236个、66个、48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96.7%、120%、120%,总量均列全市前3名,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目标完成率全市第一。3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总量全市第一,为建区以来新高。医药园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滨江工业园区等面对区域竞争寒流、中美贸易困境、石化政策调整带来的挑战,逆势而上、寻求突围。投资10亿元的华润瑞科生物疫苗项目、10亿元的复旦张江二期项目、首期6亿元的海和生物创新药物项目等先后落户;投资1亿美元的印度阿拉宾度药品制剂项目、6亿元的禾柏生物医疗器械项目、5亿元的锦林峰达石油装备生产项目等有序推进;投资1.6亿美元的巨腾三期项目、10亿元的中海油气润滑油调和装置项目、15亿元的中江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项目等相继竣工。野徐镇成功招引全区首个板块“飞地”项目,实现当年开工、竣工、投产。平台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中心(ICGEB)区域研究中心即将签约落户,中科院大化所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东南大学器械研究院有效运行,复旦健康研究院三方共建项目正式启动,国科大泰州创新医药产业平台项目成功签约,中国(泰州)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正式成立。项目推进机制更加高效,修订印发《2019年医药高新区项目招引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紧扣开工竣工、实际外资到账等指标实行差别化分类考核。持续开展“1+3”月度滚动推进机制,不断强化领导干部挂钩服务力度。医药园区创新落实项目服务专员制度,经济开发区严格执行班子领导牵头领衔、责任部门联系包干工作制,滨江工业园区实行驻点服务包办,“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2018年,全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迈博太科、亿腾药业、迈度药业3家企业跻身中国药品研发实力百强,2个项目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家企业获批江苏省瞪羚企业。由区重点企业泰州新源电工器材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超、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出线装置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端人才加快集聚,3800多名高层次人才加盟创业。平台载体提能升级,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建成运行,中国医药城药物评价中心面向国内外开展实验动物安全评价服务。国内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基地建成运营,国内唯一由临床医生团队创建的大动物实验中心建成开业,符合美国FDA和欧盟EMEA规范的高端制剂平台加快推进。

面对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竞争日趋加剧的新形势,2019年以来,医药高新区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增强科技源动力和体制机制活力。加快集聚高端人才,组织实施“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生物医药702培养计划”等,制订出台产业人才政策“一号文件”,着力构建完善的人才梯队。截至2019年底,拥有4100多名生物医药类高层次人才,其中国家级高端专家63人、省“双创人才”130人、省级以上创新团队13个、“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1011人,高端人才集聚水平继续在全国同类园区中名列前茅。加快搭建创新平台,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中心(ICGEB)区域研究中心即将签约落户,中科院大化所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东南大学器械研究院有效运行,复旦健康研究院三方共建项目正式启动,国科大泰州创新医药产业平台项目成功签约。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浪潮集团、万达信息等合作共建的中国(泰州)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正式成立。中国医药城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对外开展项目服务,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挂牌成立。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累计达22家。加快培育创新企业,加大政策激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专项资金6300多万元,兑现区级科技专项资金2600多万元,科技政策减免税收超5亿元。拥有省级以上孵化载体16家,在孵企业超过400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获批省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5家。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8项,新增校企联盟11家。科易网成交合作项目38项,成交金额7976万元,列全市第一。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以部省共建为核心优势,积极在上市许可人制度、新药审评、前沿医疗技术应用、生物药CMO基地建设等领域先行先试。

(三)城市建设上档提速

进入2018年,医药高新区城市建设开始新布局,全面启动产业、城市、空间三项规划编制工作。产业规划方面,立足“中国第一、世界有名”发展定位,研究产业链图谱,重构主导产业优势,奋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特色产业地标。城市规划方面,初步思考重点围绕城市品质提升,完善配套载体功能,加快营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空间规划方面,初步思考立足未来实际,突出向南向东融合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更多创新资源落户赢得充足空间。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不动摇,突出创新、健康、生态、文明特色,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十大工程,致力打造投资兴业首选之区。康健医疗区养生区一期建设顺利完成,精准医疗小镇方案通过论证。12条重点道路全部建成,完成绿化建设总面积近160万平方米,长江岸线生态景观、南官河生态绿化全力推进。中国医药城商务中心、工业邻里中心、六期标准厂房、高端医疗器械区三期基本建成,数据园三期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能容纳近万人的人才公寓建成投入使用,天虹大型商业综合体落户建设。中国医药城实验小学正式开工,周山河小学、初中加快建设。寺巷、野徐新卫生院投入使用。

2019年,医药高新区把城市品质作为提升城建水平、优化城市管理、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医药高新区实验小学、数据园四五六期等50个市区两级重点城建项目顺利实施,康健医疗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虹购物中心盛大开业,道路品质、城市绿化、城市管理等十大类42个项目基本完成。扎实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加快推进沿江沿河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民生指数不断攀升。

(四)营商环境日趋完善

以打造“商务成本最低、审批效能最高、制度活力最优、专业服务最强”的营商环境为目标,2018年,全区大力推进“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等改革,77个子项、193个业务列入“全程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大道商业商保、一类新药基金、“生物医药贷”框架协议等一批金融机构、产品加快注册设立,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

2019年以来,全区“营商环境大提升”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组建全覆盖帮办队伍,健全特色申报服务平台,全年新获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等注册批件(备案凭证)345张。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建立四大专业化公司,全方位提供科技创新、金融资本、产品营销、后勤管理等服务。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泰州光控大健康产业基金,首期10亿元已出资到位。建立医药企业项目融资需求服务工作机制,出台《促进企业上市(挂牌)实施意见》,迈博太科、亚盛医药先后在港交所上市,硕世生物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创造市(区)单年企业上市新纪录。行政审批制度更加优化,梳理涵盖250个子项、365个业务项的“不见面审批”清单,实现企业登记注册业务“跨区通办”“同城通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进一步压缩,试点推行产业项目建设工程竣工“一站式验收”。加快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商事制度改革,全年办理告知承诺件231项。

(五)确立“二次创业”新目标

2019年1月,医药高新区提出“改革创新再出发,‘二次创业’开新篇,加快建设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新目标。紧盯主导产业,逐一绘制产业链图谱,发展方向更加清晰。深入分析主导产业发展形势,绘制细分领域产业图谱,初步构建了“4+3+1”特色产业体系,即重点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体外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四大支柱产业,提升发展特医配方食品、医疗装备及新材料、动物保健类药物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精准健康服务业, 早日建成“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名城。

四、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泰州医药高新区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没有殷实的“先天家底”,空间、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条件有限,自成立以来,坚持加速集聚高端资源,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走出了一条专业聚焦、创新引领、国际导向的特色发展之路,在生物医药园区建设发展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创新是医药高新区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

发展战略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定位开发,初步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产城共荣”新格局。发展思路上,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突破传统开发园区“由低到高”的模式,以高层次人才和研发类项目为龙头,集中力量建设新药创制等各类综合平台,带动生产制造、会展交易、医药物流、康健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发展模式上,坚持创新驱动,集聚要素资源,始终将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源头活水,着力营造门类齐全、资源共享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专业化是医药高新区建设发展的核心优势

建区以来,排除干扰、抵制诱惑,始终围绕“医”和“药”主题,致力打造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核心竞争优势,以完善的产业链推动各类资源的快速集聚。在药品生产、医疗器械、成果创新、人才激励等方面,制订出台了系列政策,构建了适应医药产业发展得较为完备的服务支撑平台,拥有便捷的药品注册服务体系、周到的高端人才服务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三)国际化是医药高新区建设发展的鲜明导向

坚持一切按国际理念思考,一切以国际标准规范。人才引进上,注重吸引国际顶尖医药研发、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园区建设发展。成果开发上,坚持以国际通行的美国FDA和欧盟EMEA为标准,突出抓好与国际顶级医药研发机构和国际一流医药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在国内领先。环境营造上,借鉴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参与园区规划设计,建成一批具有浓郁国际气息的环境景观和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增强国内外科学家、企业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各级各界关心支持是医药高新区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

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及省有关部门领导多次来园区指导工作,并在落实部省共建机制、创新政策试点、申报平台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支持培育泰州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医药高新区发展。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支持泰州医药高新区抢抓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机遇,放大部省共建效应,加快人才集聚、资本集聚、企业集聚,努力建成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大健康产业基地。”泰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进医药高新区建设,落实干部挂职、财政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所有这些,既为医药高新区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更为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提供了动力源泉。

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李 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